夒(náo)(獿、憂、獶、猱、

(甲骨文);(金文);(小篆)。

夒为“猱”的本字。《说文解字》:“夒,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实则是长臂猿的一种。甲骨文的夒字,像一侧蹲坐的动物之形,有耳有尾,手长脚长,略似人形,当是长臂猿类无疑。

 

另:

 

象形字。夒与憂同源,甲骨文像一只大猩猩等猿类形。金文简化。篆文将头、手、足、尾断开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夒。

《说文·夊部》:“夒,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巳、止、夊,其手足。”本义为大猩猩等猿类动物。

夒,本义指猿类动物,特用以指猕猴。由于字形上看不出是动物了,后便另加义符“犭”写作“獿”来表示。此字太繁,后又以同样是猿类动物的“憂”为基础另加义符“犭”写作“獶”来表示。这两个字都很繁难,又不能标志读音,便又另造了形声字“猱”和“猴”来表示。

,从犭柔声。读náo,本义指①猕猴,又名狨:毋教~升木;人缘绝壁似飞~。引申比喻②(像猱样)戏耍:~杂子女,不知父子。

,从犭侯声。读hóu,本义指①猕猴:人言楚人沐~而冠耳,果然。引申也指②像猴子似的蹲着:他~下身去。

夒,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夊部。凡从夒取义的字皆与动物有关。

以夒作声兼义符的字有:獿,

以夒作声符的字有: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