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猫)
(甲骨文);(金文偏旁);(小篆)。
象形字。甲骨文像团头、长脊、修尾的猫形。金文偏旁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豸。作偏旁时有的简作“犭”。
《说文·豸部》:“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本义为猫。《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豸,本义指猫,当初也读“猫”音(“貌”从“豸”取声即是证明)。后用为猫类猛兽的泛形标志。由于《尔雅》的误解,遂用以表示①像蚯蚓一类无脚的虫子:打虫~,好不好?又借作“廌”,用于“獬豸”,指②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辨别是非曲直的神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闻欲朝龙阙,应须拂~冠。因此,古代把法官戴的一种帽子叫作“獬豸冠”。由于“豸”作了偏旁,猫的意思便又另加声符“苗”写作“猫”来表示。
猫,从豸苗声。如今简作猫,读māo,是一种①猫类野兽名:有熊有罴,有~有虎。也指②捕鼠的猫:迎~,为其食田鼠也。又读máo,用作动词,表示像猫一样③弯腰:~着腰。
豸,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豸部。凡从豸取义的字皆与猫类猛兽等义有关。
以豸作义符的字有:豹、豺、豹(狗)、貂、貅、貉、貊、貓(猫)貔、貘、獾(獾)。
以豸作声符的字有: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