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小篆)

形声字。金文和篆文从竹,即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節。如今简化作节。

《说文·竹部》:“節,竹约也。从竹,即声。”本义为竹节。

节,本义指①竹节:竹,外有~理,中直空虚。也泛指②草木的分节,骨骼连接处:风断青蒲~;彼~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盘根错~;~外生枝;细枝末~。引申指③段落,分段: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长歌赴促~;~气;~奏。又引申指④节日:每逢佳~倍思亲;中秋~。竹节分段是有规则的,故又引申为⑤法度,气节:礼不逾~;时穷~乃见;~操。竹节像,竹子上的约束、限制,故又引申为⑥节制:有理,有利,有~;~哀。又引申指⑦节省用度:~用而爱人;~衣缩食。进而引申指⑧摘取一部分:~选;~录。古代符节是证明身份的凭证,起节制作用,故又引申指⑨符节:杖汉~牧羊,起卧操持,~旄尽落。

节(節),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作偏旁时有的省作卩。不是《说文》部首。现今節仍归入竹部,节则归艹部。凡从节取义的字皆与竹节、节制等义有关。

 

另:

 

卩(節)

(玺文);(小篆)。

卩即“节”,指符节。它是古代的一种信验凭证,也是一种权力身份的象征。持节传令,则人必匍伏听命,占玺中的卩字,像一匍伏人形,即表示拜受听命之意;篆书卩字的人形作跪跽状,犹存其意而略有变化;后世则多写作“节”。古代节的形制和材料,因其用途而各有不同。如镇守邦国的诸侯用玉节,把守都城和边界的大夫用犀牛角做的节,出使山陵之国的使者用虎形铜节,出使平原之邦的使者用人形铜节,出使湖泽之国的使者用龙形铜节,管门守关的用竹节,管财货贸易的用刻有印章的铜节,管理道路交通的则用装饰有五色羽毛的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