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拄)

(小篆)。

古代的房屋,多为木构建筑,以梁和柱为主干。柱是指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其作用最为重要,一般都要选用比较粗大且挺直的木材。柱字由主、木会意,表示在房屋这种木构建筑中,立柱担负着主要的作用。《说文解字》:“柱,楹也。从木,主声。”则主又兼作声符。

柱石:柱子和柱子下面的基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柱天:撑天,支天。

 

另:

 

形声字。篆文从木,主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柱。

《说文·木部》:“柱,楹也。从木,主声。”本义为支撑屋宇的柱子。

,本义指①支撑屋宇的柱子:荆轲逐秦王,秦王还~而走;支~;~石;梁~。引申也指②像柱子的东西;藉车之~(垫车的滚木),长丈七尺;水~。又特指③琴瑟上系弦的木块:王以名使括,若胶~鼓瑟耳;一弦一~思华年。又用以比喻④担当国家重任的人:将军为国~石。又读zhù,用作动词,指⑤支撑:鳌足可以~天,体必长大。此义今用“拄”来表示。

,从扌(手),主声。读zhǔ,本义指①用棍子等顶住支撑身体:大冠若箕,修剑~颐;~拐棍儿。由撑拄、顶住引申为②折服:既论难,连~五鹿(复姓)君。

柱,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