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

甲骨文、金文的即字,左边是一只高脚的豆(一种食器),上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像一个准备进食的样子,它的本义是“就食”。要就食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又有“走近、靠近”之义,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及”等;后来又借用为副词,有“马上、立刻”之义。

 

另:

 

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卩(跪坐的人),会人正在就食吃饭之意。卩也兼表声。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即。

《说文·皀部》:“即,即食也。从皀,卩声。”本义为就食。

即,本义指①就食:鼎有实(满食),我仇(匹偶,妻)有疾,不我(与我)能~。引申为②走近,靠近,就:望之俨然,~之也温;二位。进而引申为③接触: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戎矣;~景生情。虚化为④就在(当时):项羽~日因留沛公与饮。再虚化为副词,表示⑤就,就是: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图之;梁父~楚将项燕。用作连词,表示⑥假设:~戎寇至,传鼓相告。

即,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卩部。凡从即取义的字皆与就食等义有关。

以即作声符的字有:唧、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