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箸、筯、着)

(小篆)。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本从竹,从者(烧火燎柴),会用竹棍拨火使明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箸。为了分化字义,后俗将“竹”头改为“艹”头,成为“著”;宋代又由“著”的草体楷化,分化出“着”字。这样就发展为分工明确的三个字。

《说文·竹部》:“箸,饭攲也。从竹,者声。”解释为吃饭的筷子,应是引申义。据“箸”从“者”取义推断,本义当为拨火的筷子,即烧火棍。

,由本义拨火的筷子,引申为①吃饭的筷子:昔者纣为象~而箕子怖。拨火的筷子和吃饭的筷子都有夹取的作用,于是又引申为②附着:兵~晋阳三年矣;今殴(qū,同驱)民归之农,皆~于本。拨火,则火明,又引申为③明显:致忠信,~仁义,足以竭人矣。为了分化字义,后来专用“箸”表示筷子的意思。异体也写作“筯”(从竹从助会意。助也兼表声。如今规范化仍用箸)。

专用“”表示原去声字,读zhù,基本义为①明显:诚则形,形则~,~则明。用作使动,表示②使明显,即显出:此臣素~狂直于世。写作就是将语言显现在竹帛上,故又引申指③写作:不能道说,而善~书。也指写出的④作品:巨~;名~。又表示⑤土著:其俗土~。此义由附着引申来,依理本应读zhuó,但因其并没有照一般读入声的著那样改写成“着”,大家也就念成了zhù。

专用“”表示原入声字,读zhuó,基本义为①附着:不~边际;~陆。引申指②使附着在别的物体上:平林霜~色;~墨;~眼。又引申指③着落:不曾声说此项米~落;吃穿无~。又引申指④穿着:邀人傅脂粉,不自~罗衣;吃~不愁。又读zháo,引申指⑤接触到,挨上:上不~天,下不~地。进而引申指⑥感受到:~急;~凉。又引申指⑦用,使用:别~脚踢;~木棍儿挑。虚化,用在动词后表示⑧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睡不~;猜~了,因其由拨火棍发展来,故又表示⑨燃烧,发光:~火了;点~灯。此义本应由“著”表示,俗也改用“着”表示了。又读zhāo,由附着引申为⑩放,放置:~点盐。引申又指⑾移放一步棋:连走三~好棋。进而引申为⑿办法:这事,你有什么高~?又虚化为助词,读·zhe,表示⒀动作行为正在持续进行或祈使命令语气:两人面前放~合同,正谈~条件;你听~,只能照~办。

著,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艹部;凡从著取义的字皆与附着、明显等义有关。

以著作声符的字有: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