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鍋、锅、隔)
(甲骨文);(金文);(小篆)。
鬲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有陶制和铜制两种,其形状与鼎相近:大腹、两耳、三足。只不过鼎的三足为实心足,较细;而鬲的三足中空,足粗呈袋状,俗称“袋足鼎”。甲骨文、金文的鬲字,正是这种巨腹袋足的器物形象;汉字中凡从“鬲”的字大都与炊具或炊事有关,如融、鬻等。
另:
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鼎类蒸煮炊具形,圆口,三足分档,足内中空,以便增加受热面积。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鬲。
《说文·鬲部》:“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本义为古代鼎类蒸煮炊具。
鬲,读lì本义指①古代鼎类蒸煮炊具: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其空足曰~。又读gé,因三足分裆,故引申指②分隔,阻隔:法令不得至于民,疏远~闭而不得闻。又用作地名,指③鬲津: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津。由于“鬲”作了偏旁,炊具之义便另造了“鬴”等字来表示。如今则用“釜”“鍋”来表示。
鍋,从金咼声。如今简作锅。读guō,本义指①车,即车轴外的铁圈,或系在车上以备为车膏油的盛油器。借为“釜”,遂成为②烹煮器:盈~玉泉沸,满甑云芽熟;饭~。引申泛指③盛液体加热用的器具:~炉。又表示像锅的东西:烟~儿。
分隔之义则另加义符“阝”写作“隔”来表示。隔,从阝(表示墙或山)从鬲,鬲也兼表声。读gé。本义指①阻隔,隔开:一人之力能~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右有陇坻之隘,~阂华戎;~靴搔痒。引申指②不和谐:若令雨可请降,水可攘止,则岁无~并(旱涝不调),太平可待。又引申指③间隔,距离:汉、莽之事,年代已~,去鲁尤疏;两家相~不远;~日再来。又用以表示④隔膜:脾生~,肺生骨。
鬲,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仍设鬲部。凡从鬲取义的字皆与炊具、阻隔等义有关。
以鬲作义符的字有:融、鬻。
以鬲作声兼义符的字有:隔、嗝、膈。
以鬲作声符的字有:塥、镉、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