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柰、祡、柴、款)

(甲骨文);(小篆)。

会意字。“奈、柰”当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甲骨文从又(手)、从木,从示(祭台),会手持燎柴于示前焚烧

祭天之意。篆文省去手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柰。俗省作奈。

《说文·木部》“柰,果也。从木,示声。”这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本义当为燎柴祭天。

,本义指①燎柴祭天。后代的烧香即是其遗风。这一燎柴祭天之形,又可表示所烧之柴和虔诚致敬。或许所焚烧的是珍贵的柰木吧,后便借用“柰”来表示②柰果:奉香供果珍李~。后又借用以表示③对待,对付,奈何:将~其士众何?为了分化字义,后来用“柰”专表柰果。燎柴祭天之义便另造了“祡”来表示。所烧之木便另造了“柴”字来表示。对待等义俗则省写作“奈”来表示。虔诚之义则另造了“款”来表示。

,从示此声。读chái,本义指燎柴祭天:东巡守,至于岱宗,~。

,从木此声。读chái,本义指①小木散材,木柴:乃命四监,收秩薪~,以共郊庙及百祀之薪燎;~门何萧条?也指②燎柴祭天:~于上帝。又形容③干瘦:骨瘦如~。又读zhài,用作④“寨”:羽闻之,住不渡,而结~营。

,读nài,用于“奈何”,表示①如何,怎么办: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何!如有宾语,加在“奈……何”中间,表示②对……怎么办:少壮几时~老何!也可省去“何”,单用“奈”,表示③奈何:唯无形者无可~也无~;怎~。近代“奈何”后也可跟宾语,表示④对付:既是出名,~何了他,只是一怪。

奈(柰),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奈归入大部,柰归入木部。凡从奈(柰)取义的字皆与燎柴之祭等义有关。

以奈(柰)作声符的字有:捺、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