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儒、濡、、软、懦)

(甲骨文);(金文);(小篆)。

金文需字,像雨下站立一个人(天)形,表示人遇雨不行,等待雨停的意思。小篆人形(天)讹变为“而”,需字则由会意变而成为从雨而声的形声字。需的本义为等待,引申为迟疑之义,后来则多用为需要、给用的意思。

需次:旧时候补官吏,等待依次补缺,称为“需次”。

需索:指勒索。

 

另:

 

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水滴,会人沐浴之意。礼之前,司礼者需要沐浴斋戒,以表诚敬,故后世以需为司礼者专名。金文渐变,水变为雨,成了雨淋湿了。篆文整齐化,下边人形讹为而。隶变后楷书写作需。当是“濡与儒”的本字。

《说文·雨部》:“需,也,遇雨不进止也。从雨,而声。”析形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所释为引申义。沐浴是司礼前的准备,故本义当为司礼之人斋戒沐浴。

,本义指司礼之人斋戒沐浴。引申指①等待:云上于天,~,君子以饮食宴乐;调池州教授,~次(旧时官吏等待依次补缺)六年。由等待又引申指②迟疑不决:~,事之贼(害)也。等待必有所求,又引申指③需要,需求:国之~贤,譬车之恃轮,犹舟之倚楫也。用作名词,指④所需的东西:公家百~,皆仰井盐之利。物沾湿则柔软下垂,故又引申读ruǎn,表示⑤柔软: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则~。此义后另加义符“车”写作“”来表示。今作“”。人的意志不坚强也是一种柔弱,故又引申读nuò,表示⑥懦弱:其~弱者来使,则王必听之。此义后另加义符“忄”,写作“懦”来表示。

沐浴、雨淋则濡湿,此义后另造了“濡”字来表示。,从氵从需会意,需也兼表声。读rú,本义指①沾湿:济盈不~轨;登高不栗,入水不~;耳~目染。引申指②迟留不进: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地名),是何~滞也?

,从忄从需会意,需也兼表声。读nuò,本义指胆小软弱:顽夫廉,一夫立;怯~。

“需”为引申义所专用,司礼者之义便另加义符人写作“”来表示。读rú,本义指①术士:四曰~,以道得民。后特指②儒家:~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言。引申泛指③读书人:通~;穷~。

需,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雨部。凡从需取义的字皆与濡湿、柔弱等义有关。

以需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儒、濡、孺、懦、薷、嚅、擂、襦、蠕、糯、颥、蠕(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