悳(德)
(甲骨文);、(金文);、(小篆)。
会意字。甲骨文从彳(街道),从直(目视标杆),会视正行直之意。金文另加义符心或以心代彳,突出心地正直之意。篆文分为繁简二体。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悳与德。悳只作偏旁。
《说文·心部》:“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本义为对人讲理,于己无愧,即真诚,表里如一。又《彳部》:“德,升也。从彳,悳声。”所释为引申又。本义也是行的(做的)正,心真诚,表里如—。
悳,本义指真诚,表里如一。由于“悳”不单用,其义便借“德”来表示,并引申泛指①道德,品行:君子进~修业;~才兼备。按照好的品德行事于人有益,故又引申为②恩惠,恩德: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感恩戴~。用作动词,指③施予恩惠或感激恩德:三岁贯女,莫我肯~;以功受赏,臣不~君。道德是人的内心品质,故又引申指④心意,信念:受(商纣)有亿兆夷人(平民百姓),离心离~;予有乱臣(善治国的臣子)十人,同心同~。“德”的“升”义今已不用。
悳,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心部。凡从悳取义的字皆与德行等义有关。
以悳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