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蠃、蝸、蜗、螺、腡、脶、蠡、蜊)
(金旁);(古文);(小篆)。
象形字。有两个来源:一个由金文偏旁变来,像一个有头有尾,有翅有足,身带花纹,细腰大腹的黑蜂形,本义为蜾蠃。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另一个由古文之形变来,像一个正在爬行的蜗牛形,由于形音与相近,故隶变后楷书也用“”来表示。
《说文·肉部》:“,或曰兽名。象形。”段玉裁认为是(骡)的本字。其实本义当为蜾蠃。
,本义指蜾蠃,一种寄生蜂,捕捉螟蛉等小虫放在窝里以供将来自己幼虫食用。由于“”作了偏旁,遂又另加义符“虫”写作“蠃”来表示。
蠃,从虫从会意,也兼表声。读luǒ。本义指①蜾赢:螟蛉有子,蜾~负之。由于蜾蠃捕螟蛉为幼虫的食物,古人也将螽、螟之类无鳞甲毛羽之虫称为蠃虫。“蠃”又表示②蜗牛,古代称蠃蝓,用作螺类动物的统称:[离]为~为蚌。为了分化字义。此义后来不同的时代又造了“蝸、螺、蠡”几个不同的形声字,并进而进行了分工:
蝸,如今简作蜗,从虫从呙会意。呙也兼表声。读wō,专用以表示蜗牛:有所谓~者,君知之乎?~角虚名;~行牛步;~居。
螺,从虫累声。读luó,专用以表示①具有回旋形贝壳的软体动物的通称:月毁于天,~消于渊;香~酌美酒,枯蚌藉兰肴;田~;海~;~号。引申泛指②有回旋形纹路的东西:~旋桨;~钉;~母;~栓。又特指③螺旋形的指纹。此义又写作“腡”。
腡,今简作脶,从肉月,呙声。读luá本义指手指纹。
蠡,从蚰彖声。读lí,专用以表示①贝壳:以笺(管)窥天,以~测海;管窥~测。此义现在写作“蜊”。又读lǐ用作②人名:范~。
,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月(肉)部。凡从取义的字皆与柔弱、赤露、多余等义有关。
以作声兼义符的字有:赢、蠃、羸。
以作声符的字有: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