丩(纠)
(甲骨文);(金文);(小篆)。
象形字。甲骨文像藤蔓纠结之形。金文大同。篆文文字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丩。
《说文·丩部》:“丩,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象形。”本义为相纠缠。叫,本义指相纠缠。由于“丩”作了偏旁,其义便借“纠”来表示。
纠,从糸从丩,丩也兼表声。读jiū,本义指①三合绳: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缰(绳)。由绳子引申为②依照一定的准绳去衡量、矫正:绳愆~谬;政宽则民慢,慢则~之以猛;~偏;~正。由合绳又引申为③聚合,集结:收离~散;~合;~集。也表示④像丝一样缠绕纠结:解杂乱纷~者不控卷(拉缠在一起的乱丝);~缠;~纷。
丩,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乙部。凡从丩取义的字皆与屈曲纠结等义有关。
以丩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勾、句、纠。
以丩作声符的字有:叫、收、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