缊(緼、縕、蕴、蕰)

(小篆)。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糸,从昷(温和)。会能填充在棉衣里取暖的乱麻、旧絮之意。昷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縕。俗简作緼。今作偏旁时简作缊。

《说文·系部》:“縕,绋也。从糸,昷声。”本义为乱麻、旧絮。

,本义指①乱麻。旧絮: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里母)即束~请火于亡肉家。引申泛指②乱:有失必有得。不必~之以意也。由于组可以作棉衣的填充物,故又引申为③包含,收藏: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也,则太师~瑟而称不习。此义后作“蕴”。

,本作蕰。从艹温声。俗作蕴,改为缊声。读yùn,本义指①积聚:~利生孽。引申指②包含:少~才略,壮而有成。

缊,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糸部。凡从缊取义的字皆与乱麻、旧絮及包含等义有关。

以缊作声兼义符的字有: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