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
、(甲骨文);(小篆)。
甲骨文的晕是个会意字,中间是个太阳,周围的四点代表光圈。小篆的晕从日军声,则变成为形声字。晕的本义是指日月周围由于云气折射而形成的模糊光圈,引申为眼花、昏眩之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头晕、晕车、晕船等,都是从晕字的本义来的。
另:
会意字。甲骨文当中是日,周围是旋转的云气,会日月周围由云气形成的光圈之意。篆文改为从日,从军(像军营战车相围),会日旁云气环绕之意。军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暈。如今简作晕。
《说文·日部》新附:“暈,日月气也。从日,军声。”本义为日月周围的光圈。
晕,读yùn,本义指①日月周围的光圈:日有~珥(玉制耳环);月~而风,础润而雨。引申也指②光焰或色彩四周模糊的光影:梦觉灯生~。由此引申指③头有旋转的感觉,发晕:看花虽眼~,见酒忘肺渴;~车;~船;眼~。又读yūn,由发晕引申指④昏迷,模糊不清:头~;~头~脑。
晕,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