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
(甲骨文);(小篆)。
会意字。甲骨文从行(街道),从方向相反的四只脚(止),会在街上行走相抵牾之意。篆文省去“行”,并将四只脚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歰。如今作偏旁简化作。上边是止的变形,不是刃字。
《说文·止部》:“歰,不滑也。从四止。”此为引申义。本义当为行走艰难。当是涩的初文。
涩,本义指行走艰难,引申为①道路艰险不畅通:道路~难。引申为②不光滑,滞涩:墙面发~。又指③味苦,口涩:柿子有点发~。也指④文字生硬不流畅:文字艰~。为了突出不流畅之意,俗又另加义符“氵”写作“澀”来表示。
澀,从水从歰会意,歰也兼表声。如今简作涩,读sè,本义指①不光滑:车轴发~。引申指②舌头感觉麻木不滑润:酸~如棠梨;苦~。用于文章,指③生硬,难读懂:文字艰~;文章读起来枯~无味。
涩,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止部。凡从歰取义的字皆与行走艰难等义有关。
以歰作声兼义符的字有:澀(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