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拯)
(甲骨文);(金文);(古文);(小篆)。
甲骨文的丞字,像一个人陷落坑中,有人以双手将他援救出来,所以丞字的本义为援救,其实也就是拯救的“拯”的本字;又引申为“辅佐”、“协助”之义。又古代中央和地方长官的副职或助手多称”丞”,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丞相: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职责为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另:
会意字。甲骨文从廾(双手),从卩(跪人),从凵(陷坑),会双手从坑中救人之意。金文简化。石鼓文将人腿与坑合在一起讹为山。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丞。
《说文·廾部》:“丞,翊也。从廾,从卩,从山。山高,奉承之义。”析形有误,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拯救。
丞,读zhěng,本义指①拯救:~民乎农桑。又读chéng,由拯救帮助引申为②辅助,辅佐: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辅。进而引申指③辅助的官吏(助手):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左曰辅,右曰弼;县~;~相。“丞”为引申义所专用,拯救之义便另加义符“扌”写作“拯”来表示。
拯,从扌从丞会意,丞也兼表声。读zhěng,本义指救拔,援救:子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民于水火之中;~救。
丞,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一部。凡从丞取义的字皆与救助、上举等义有关。
以丞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卺、拯、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