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痍、怡、侇、恞)
(甲骨文);(金文);(小篆)。
夷,是古代汉族对边远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通称。在古代,汉族以华夏为中心,蔑视和虐待其他民族,常把他们抓来当作奴隶或作为祭祀时的牺牲品。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夷字,多用“尸”字来代替,显然含有鄙视侮辱的意思。而金文夷字又有作一正面人形被绳索五花大绑之形,则是表示把少数民族抓来做奴隶或牺牲品的意思。
另:
象形字。甲骨文与尸同,像蹲踞的人形。东方之人喜欢蹲踞,至今山东乡俗亦然。故用以表示东方之人。金文借“弟”字表示。上列金文即是甲骨文“弟”(、,带绳的箭)的变体。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夷。
《说文·大部》:“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本义为东方之人。
夷,本义为东方之人。后遂成为①我国东部民族的称呼:子欲居九~;东~。后泛指②古代中原以外各少数民族:莅中国而抚四~;蛮~。旧时蔑称③外国或外国人:众~相视变色。也指④蹲踞,傲慢:原让~俟(待孔子)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踞相对,容(人名)独危坐愈恭。由于“夷”实际是“弟”(带绳的箭)的变体,故又表示⑤箭伤,创伤:~于左股;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箭)~,不避死亡。此义后作“痍”。由创伤引申为⑥铲平,铲除:~灶堙井,非退而何: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之;~为平地。又引申为⑦消灭,除去:吕氏已败,遂~封侯之家;今操芟~大难,略已平矣;~灭九族。由铲平又引申为⑧平坦,平安:夫~以近,则游者众;化险为~。心平则乐,又引申为⑨愉快:既见君子,我心则~;言和而色~。此义后作“恞”(怡)。由于在甲骨文中,“夷”与“尸”同形,故又表示⑩安放(尸体):男女奉尸~于堂。此义后作“侇”。
痍,从疒从夷会意,夷也兼表声。读yí,本义指皮肤受创伤开裂:王~者何?伤乎矢也;满目疮~。
恞,从忄从夷会意,夷也兼表声。异体作怡,从忄从台会意,台也兼表声。如今规范化用怡,读yí,本义指和悦:心不~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然自得;心旷神~。
侇,从亻从夷会意,夷也兼表声。读yí,本义指陈列尸体:士举,男女奉尸,~于堂。
夷,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大部。凡从夷取义的字皆与铲、平等义有关。
以夷作声兼义符的字有:侇、姨、荑、恞。
以夷作声符的字有:咦、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