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墮、堕、隳)
(甲骨文);、(金文);、(小篆)。
会意字。隋与同源。在甲骨文中是一人双手揪碎祭品弃置于示(神主)前进行祭奠之状。小点表示掐下的碎屑。如今农村致祭仍然如此。省去人形和一只手,再加上祭肉,就发展为“”字。用以表示祭奠。将“示”换成阜(墙上供上下的脚窝),就成了上列古文的两个“隋”字。从手,从肉,或又从土,小点象征碎肉,以突出用手揪下碎肉抛在地下之意。篆文省简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隋与墮(堕)。
《说文·肉部》:“隋,裂肉也。从肉,从隓(坠落)省。”本义为撕肉抛地(进行祭祀)。
隋,由撕肉抛地进行祭祀。发展为两类意思。一类读duò,引申泛指①坠落,垂下:廷蕃西有~星五。二类读huī,用作“隳”,表示②毁坏:~其城郭。又读suí,借作“随”,用以表示③朝代名:六朝~唐。
此义本作“隨”,隋文帝当初封于随地,他建国后,因鉴于周、齐奔走不宁,便将“随”去掉“辶”改为“隋”,称为①隋朝。后“隋”又用作②姓。为了表义明确,后来“隋”专用以表示朝代名。坠落之义则用“墮”来表示。毁坏之义俗又另写作“隳”来表示。
隳,《说文》本作隓,从阝(阜)(huī)声。后俗作隳,从(俗灾字)隋声,隋也兼表坠义。读huī,本义指①城阜倒垮,崩毁,毁坏:~名城,杀豪杰。用为“隳突”,指②破坏,冲撞: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隋,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阜(阝)部。凡从隋取义的字皆与坠落、毁坏等义有关。
以隋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墮(堕)、憜(惰)、隨(随)、隳。
以隋作声符的字有:橢(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