啻(、啼)

(金文);(小篆)。

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和篆文皆从口,从帝(表示集结扎束),会高声之意。帝也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分化为啇、啻、啼三字。

《说文·口部》:“啻,语词,不啻也。从口,帝声。”此为引申义。《集韵·霁韵》“啻,高声。”本义当为高声。

啻,读dì,与啇、啼本为一字,本义指①高声。后专用“啻”作副词,读为chì,表示②但,仅,只:悬殊不~二十倍。“啇”则专用以表示集结、根本等义。“”则专用以表示高声之义。后来啼作了“”的俗字,便又引申出“悲哭”“呜叫”等义。

,从口虒声。俗改为从口帝声。读tí本义指①出声号哭:主人~,兄弟哭;~饥号寒;~笑皆非。引申也指②鸟兽呜叫:东方日出~早鸦;鸡~;猿~。

啻,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仍归入口部。凡从啻取义的字皆与集结等义有关。

以啻作声兼义符的字有: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