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蠋)

(甲骨文);(金文);(小篆)。

蜀为“蠋”的本字。甲骨文的蜀字,像一眼部突出身体盘曲的昆虫之形,其本义是指一种蛾蝶类的幼虫。《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在后世典籍中,蜀多借用为古族名、国名和地名,其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故另选从虫的“蠋”字来代替之。

蜀汉:蜀郡和汉中一带,即今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又朝代名。三国时刘备称帝于蜀,国号汉,自称继汉室正统。旧史为别于前后汉,称之为蜀汉,又称季汉。

蜀犬吠日:比喻少见多怪。

 

另:

 

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条突出了头部的蚕蠢蠢蠕动之形。金文因字形已不明显,便又另加一虫以示意。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与蜀。

《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为蚕。

蜀,由本义蚕引申泛指①蛾、蝶类的幼虫:蜎蜎者~,燕在桑野。大概川西之地古代多养蚕出丝吧,其首领叫蚕丛,称为蜀王。所以遂用作②古族名。国名:武王伐纣,~与焉。又用为③朝代名:三国魏、~、吴。今为④四川的别称。“蜀”为借义所专用,蛾蝶类幼虫之义便另加义符“虫”,写作“蠋”来表示。

蠋,从虫从蜀会意,蜀也兼表声。读zhú,本义指蛾、蝶类的幼虫:奔蜂不能化藿~,越鸡不能伏鹄卵。

蜀,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网部。凡从蜀取义的字皆与蚕、蚕的环曲蠕动形象等义有关。

以蜀作声兼义符的字有:镯、蠋、躅。

以蜀作声符的字有:獨(独)、濁(浊)、燭(烛)、髑(触)、屬(属)、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