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认识

“猜认识字法”是在儿童已经牢固掌握一部分常用字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对字音、字义的猜测,快速加大儿童识字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依据心理学的“模糊再认”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着眼于识字的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儿童的潜在能力,使他们思维活跃,能够尽早阅读。

猜认识字法把所识的字分成了三个层次:三会字、认读字、初识字。所谓三会字,即人们所认识的、并已经牢固建立了形、音、义联系(即会读、会写、会用),也就是心理测量时能够“再现”的字,是记忆最深刻的那部分汉字。所谓认读字,即有一部分字,默写时写不出,但一见面就能读出来,在人脑记忆中或有“形-义”联系,或有“形-音”联系,但“形--音”三者不能够联系在一起,记忆深度稍差的一部分字"所谓初识字,即人们对它的“形--音”联系的各环节都是模糊的,单个字出现时,读不准字音,说不准字义,但是一旦在文章之中,有了特定语言环境构成的“字义场”,就可以揣摩大意,不影响阅读理解的一部分字。猜认识字就是充分利用“初识字”“认读字”和“三会字”三个层次的模糊性,从整体上设计识字教学的程序,合理优化儿童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发挥儿童依汉字音、形、义易于“猜想”的优势,让他们互启、互教。

该识字法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识字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创造机会,强化儿童已经建立的“形-音”或“音-义”的联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猜认”,尝试性地把“音--义”联系在一起,而联系不准确的地方,由教师去指点或同学之间讨论订正"猜认识字所采用的小组教学形式,把全班同学组织成一些相对固定的课堂学习小组,凡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去完成。活动的类型分为:启迪型、操作型、比赛型和表演型。

猜认识字一二年级的识字量为三会字2200字,认读字600字,初识字200字。这项实验始于1987年,主持人是天津市东丽区的王桐生、张俊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