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字理识字教学法探析
——汉字文化视域下的识字教学研究与实践
文/刘建华 杨刚
不同的汉字,因不同的造字规律,决定了应该采取不同的识字策略。笔者结合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提出了“1+N”字理识字教学法。“1”就是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法,“N”指的是针对汉字不同的构字特点,使用符合此类汉字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循规而教,依理而学,达到高效识字的目的。
一、“1+对照联想法”识记象形字
象形字,就是用勾勒事物轮廓的方法造的字。象形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法。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水”像蜿蜒流动的溪流。
依据象形字的构字特点,可以采用“1+对照联想法”识记象形字。“1+对照联想法”就是在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的基础上,对古文字的字形加以观察、想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从而达到方便理解字形、字义,形成图像记忆的一种识字方法。如“燕”字,课堂上教师出示“燕”字的古文字,结合燕子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然后交流:“廿”部好像是燕子的头,“口”部好像是燕子的身子,“北”的两部分好像是燕子的翅膀,“灬”部好像是燕子的尾巴。这样采用“1+对照联想法”,形象的识记了“燕”字,学生的识字效果大大增强。
二、“1+比较猜想法”识记指事字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一些抽象的概念不易或者无法直接用象形的方法予以表达时,就用一种符号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指事字。比如“甘”,甘甜的味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没有办法画出形状的,所以就在表示“口”的象形字“”中加入一横,构成了“
”字,像口含物之状,这个“一”就是表示甘甜这种味道的抽象符号。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指示符号来表示含义。如“刃(力)”由象形字“
”与表示刀口的指示性符号“、”两部分组成;第二类是纯由抽象的指示符号组成的指事字。比如“上”(
),古人用长横来表示地面,短横表示在地面之上。
依据指事字的构字特点,可以采用“1+比较猜想法”识记指事字。“1+比较猜想法”就是在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的基础上,将指事字与象形字进行比较,发现指事字的指示符号,进而通过猜想指示符号所表示的含义,从而串联整合两部分的意思,明确指事字含义的识字方法。如识记“血”字,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血”与“皿”二字的异同。然后出示象形字“皿”的甲骨文,让学生猜测其含义,不难看出甲骨文的“皿”像是一个盛东西的容器,再出示“血”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到“皿”中多了一个圆点,这时候可以提示学生联想到古人茹毛饮血的饮食习惯,这个点就表示古人祭祀时盛在器皿里牲畜的血。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皿”上的指示符号“丿”代表着正在滴的血。如此一来,“血”这个字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又明确了“皿”和“血”的联系与区别。
三、“1+分解组合法”识记会意字
会意字,是把两个或多个表意部件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义的字。会意字可以是两个相同部件构成,如:从、昌、林、森,即同体会意字;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部件,如:武、睡、伐、冒,即异体会意字。
依据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可以采用“1+分解组合法”识记会意字。这里的“1”指的是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法。“分解”,就是对合体的会意字的组成部件进行拆分并各自析解。例如学习《初冬》一课,教学“初”时可先引导学生将其分解为“衣”“刀”两个部件,这里的“衣”是指衣服,“刀”是指剪刀;“组合”,就是思考所拆分的部件合成一个字的原因和理据。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衣”和“刀”组合成“初”字呢?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懂得制作衣服时须先用剪刀裁布而后才能缝制成衣,故用“刀”和“衣”组合成“初”。又由用刀裁布是缝制衣服的第一步引申为起始等意思,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课文中“初冬”就是冬季刚开始的时段了。由此可见,“1+分解组合法”,就是通过溯源会意字的字形,分解其每个部件各自的含义,而后弄清其组合后的整体含义,这样就能使学生透彻地了解会意字的字义,识记字形。
四、“1+声旁串字法”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就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成的字。形旁和声旁的组合形式有多种,如右形左声的“故”,左形右声的“请”,下形上声的“架”,上形下声的“爸”,内形外声的“闷”,外形内声的“病”。
依据形声字的特点,可以采用“1+声旁串字法”识记形声字。“1+声旁串字法”,就是在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的基础上,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以声符为根掌握字音,再根据形旁推知这个字的字义,并顺推出一串同一类字的识记方法。如:教“树”字,带出“杨、梧、桐、榕、枫、棉、桦”等形声字;由“包”字,带出“饱、泡、跑、抱、袍、炮”等形声字。这样加深了对新汉字的识记,同时又巩固了对旧字的掌握。
五、“1+部件比较法”识记形近字
形近字是指字形与笔画相近、异曲同工之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有各自的特点,如有字形相近,偏旁不同的字,如“读和续”;有字形相近,读音相同的字,如“眯和咪”;有部首相同,位置不同的字,如“旯和旮”等。
“1+部件比较法”,就是在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构字部件加以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差别。如学生常常分不清“即”与“既”,就可以先出示两字的甲骨文字,其中右边是既,左边是即,两个字的意思都与吃饭有关,“即”的右边是一个人面向容器准备吃饭;而“既”字的右边是一人吃完正要离开。直到今天,“既”字表示“完、尽、已经”等意思,“即”字表示将要或未完成的状态。这样从音、形、义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就克服了形近字识别和书写的障碍,就能较好地解决形近字误读、误写的问题。
六、“1+形义结合法”识记音近字
音近字,就是读音相近的字。其字形可以相近也可以不同,音调可以相近也可以不同。如“近”和“进”,“反应”和“反映”。
“1+形义结合法”,指的就是在音近字教学中,利用溯源古文字字形、字义法,从读音出发,结合形义,依据汉字科学知识加以辨析,帮助学生降低错别字出错几率的识字方法。如“运”和“远”,二字都有表示走路的“辶”的意符,区别在音符。运,“云”为音符。远,“元”为音符。掌握了“云”“元”的音,一般就不会写错了。不过,“云”“元”二字形近,有些学生还是会搞混。教师出示“云”的甲骨文“”,使学生明白“云”的下部“厶”由云的形状变来;“元”的本义是人头,下部的“儿”是人身。清楚了二字的形义,就不会错了。这样从字源、字形、构造等方面帮助学生厘清字音字形,揭示误区,提示要点,学生就能正确使用每个字、每个词。
刘建华.“1+N”字理识字教学法探析—汉字文化视域下的识字教学研究与实践[J].思维与智慧,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