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
教学的途径探究
施洋格1,肖菊梅2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2.吴兴区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汉字教学,可以让学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让教师摆脱机械教学。但受历史与现实因素影响,识字写字教学目标偏应试,易忽视背后文化价值;教学过程重效率轻体验,师资素养待提升;偏重符号化教学,欠缺字理探究。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识字写字兴趣,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即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汉字文化教学;创设文化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深研教材,提升教师文化教学敏感度;运用字理教学,提升学生理解深度,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识字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精髓,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日益重视,强调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在小学教育阶段,识字教学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培养阅读能力乃至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门户,更是文化传承的起点。然而,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侧重机械记忆,忽视了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因此,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价值
(一)汉字为媒,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灵的滋养与文化的传承。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这一过程不仅是学习文字符号的开始,更是开启民族文化认知大门的钥匙。通过细致入微的汉字学习,孩子们得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一笔一画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无限向往。在书写与识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文字技能,更在无形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逐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与传承的种子,为成为未来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识字启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汉字作为音、形、义三者高度统一的文字体系,有关其识记和书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同时感知汉字的声音与意义,这不仅要求他们用眼观察汉字的形状,而且还要用耳朵聆听汉字的发音,并记忆这些信息。这种全面的感官参与—视觉、听觉以及认知上的处理,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汉字音、形、义的分析、比较和思考,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思维训练。这种训练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因此,识字写字不仅仅是学习文字本身,更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的过程。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理解和记忆事物,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汉字的演变历程,从图画到文字的转变,可以锻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过渡。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思维发展。
(三)摆脱机械教学,探寻汉字教学真谛
融传统文化于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是破解当前教学困境的一剂良方。面对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化、单一化及表层化问题,这一举措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活力和趣味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度。正如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指出的,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对母语的深层文化内涵仍感陌生,这提醒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文化的深度融入。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学生能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避免机械学习的弊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瓶颈
(一)目标偏应试,文化价值被忽视
当前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陷入了一种偏应试的误区,这严重忽视了汉字及语文教学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教学目标作为教学中师生共同期待达成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本应全面多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被简化为对识字写字量、书写习惯等外在量化指标的追求。实际上,知识是逻辑的产物,是以语言和符号形式存在的,但语言和符号背后潜藏着美德内涵、思想意蕴、文化历史、民族精神等文化元素。若将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仅仅锁定在“会认”“会写”的层面,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探索,而且也使得识字写字教学沦为了单纯的记忆过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识字单元,精心编排了许多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如《天地人》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金木水火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朴素认知与归类智慧。此外,《树之歌》《“贝”的故事》等课文,不仅展示了汉字的构字思维(如象形、形声、会意),而且还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追求。这些课文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汉字知识,同时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激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之情。因此,为了扭转识字写字教学中目标偏应试、文化价值被忽视的现状,我们应当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重效率轻体验,师资素养待提升
狄尔泰指出,人是有着意志、情感、思想的统一体,对人生的体认不能诉诸于经验和理性,只有体验才能将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然而,在当前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这种理念却遭遇了“重效率轻体验”的困境。教师们迫于应试压力,追求教学效率,却忽视了汉字教学本应承载的文化传承与生命体验功能。
课堂上,汉字教学被简化为机械识记过程,学生被要求快速掌握字形、字音,而汉字背后的文化则被边缘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汉字内在精神的探索,而且也剥夺了他们通过汉字学习感悟人生的机会。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升。许多教师没有深入探索传统文化背后丰富的人文价值与精神意涵。这种认知水平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在教学中,教师难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使汉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此外,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薄弱也是一大瓶颈。汉字学、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等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教师在讲解汉字时难以旁征博引,难以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加之相关培训资源有限,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要打破传统文化融入识字写字教学的困境,就必须提升教师素养。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提升其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汉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符号化教学偏重,字理探究欠缺
“加一笔”“减一笔”“换部件”等方法经常被教师运用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既能提高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能力。虽然这类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学生识记汉字的速度,但仅把汉字视为抽象符号来进行拆分和组合,忽视了汉字内在的逻辑及其丰富的文化意义。从知识的内在构成角度分析,汉字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部分组成。若仅仅将汉字教学简化为加减笔画和部件的教学活动,容易导致其变成表面化的学习。例如,一些教师为帮助学生记忆汉字,会无视汉字的造字原理而编造字谜、儿歌。这种做法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并帮助他们记住字形,但实际上却在错误地拆解字形结构。以“尖”字为例,《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尖,小大也。从大,从一,一亦声。”这说明“尖”是会意字,由“大”和“小”两个部分组成。“大”象征着物体的主体,“小”则表示微小的部分,二者结合形象地描述了物体在某一点上特别突出或细小的状态。但教师有时会用诸如“一人站在大山上”的字谜来帮助学生记忆,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理解字的结构,却没有进一步揭示“尖”字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和使用情境。因此,教师在对汉字进行剖析时,要注意面向的是低段学生,既要注重汉字的文化意蕴,又要符合一定构造逻辑。汉字文化溯源的基础在于汉字的结构理据,但由于汉字结构理据复杂多变,如构件功能多样、组合模式多样等,这也给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难题,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汉字的文化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探索汉字的深层含义。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强化汉字文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堂学习成效具有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倾向于将汉字教学局限于让学生认识并能够书写新字的基本层面。然而,汉字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而且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因此,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当转变观念,不仅要教授汉字的音形义,更要挖掘汉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教授“家”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字的构字原理,即由“宀”(房屋)和“豕”两部分组成,象征着安定、稳定。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讲述“家”字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如家庭、国家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不仅学会书写,而且还能领悟其中的文化精髓。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汉字知识体系,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创设文化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要想让个体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人们就要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因此,识字写字教学可以由教师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体悟。教师可以通过识字游戏、讲故事、具身认知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文化背景。例如,在教授“采”字时,教师可以先呈现甲骨文,引导学生发现它由“手”和“植物”两部分组成,接着通过模拟采摘的动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采”字的意义,即从高处向下摘取物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甲骨文和具身认知,重现了古人造“采”字时的情景,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古人造字思维的感知。通过创设文化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深研教材,提升教师文化敏感度
教学的文化敏感性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揭示学科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充分展现知识的文化属性和价值。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希望学生通过浸润语言文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一年级下册识字课文《姓氏歌》,通过不同构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兴趣,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二年级下册识字课文《传统节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三字经式的韵律美、节奏美,而且体现了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每篇课文背后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同时,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
(四)运用字理教学,提升学生理解深度
汉字造字有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构造原理,这些构字原理与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因此,字理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汉字构造的理解,而且还能让他们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字理教学主要包含象形、会意和形声这三种造字方法。以下是一些基本教学策略。
其一,象形字直观易懂:在教学中展示汉字原始形态及其演变历程,引导学生探索象形字与所代表实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小书包》一课中“包”这个生字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包”的甲骨文和简化字,理解到“包”就像妈妈怀孕时肚子里有宝宝一样,是指包裹、环绕。通过象形字的教学方法理解汉字本意后,学生在组词时就不易混淆。
其二,会意字部件组合:会意字本身由不同部件组成,单独部件各有意义,组合后又会产生新的意思。学生根据组合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推测会意字的意义,感受汉字文化意蕴。比如,在教学《日月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演示“从”和“众”两个生字,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发现两人前后紧贴着站立就蕴含着“跟从”的意思,三个人紧挨在一起就有“众人”的含义。
其三,形声字音义结合:教师可以运用形旁归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形旁推测字的整体含义,逐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自主识字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小青蛙》这一课中,带领学生认识“青”的字族,发现不同偏旁和“青”进行组合能构成许多读音相近的字,有“晴、眼、清”等。而这些字的含义都与偏旁密切相关,比如“晴”的偏旁是日字旁,这个字就与天气有关。
参考文献:
[1]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意义、本质及特点[J].教育研究,2007(9):34-38.
[2]林西莉.汉字王国[M].李之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7.
[4]郭元祥.把知识带入学生生命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4):28-43.
[5]张天宝.试论理解的教育过程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60-164.
[6]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1):17-23.
[7]李运富.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4(3):356-367.
[8]郭元祥,刘艳.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4):31-37.
施洋格, 肖菊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段识字写字教学的途径探究[J].识字写字,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