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有机渗透的探索
马玉玲
摘要:识字教学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基础,是小学低年段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汉字教学中有机渗透汉字文化,既能提高汉字教学效率,又能积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实现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有机渗透,语文教师就要提高对汉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建立汉字文化知识体系,掌握汉字文化渗透策略。
关键词:识字教学;汉字文化;有机渗透;基本要求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从深层次反映与象征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明与文化底蕴。因此,众多学者一致认为,加强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众多优秀教师的汉字教学实践也证明,促进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有利于调动学生认识与使用汉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促进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的有机渗透,就要提高教师对汉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汉字文化知识体系,掌握汉字文化渗透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对汉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有一个前提性要求,需要承担汉字教学的教师正确认识汉字文化对学生切实掌握与熟练使用汉字所具有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必然性。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一方面,汉字是表意文字,从汉字文化中可认识汉字构成具有的“象形性”并进而促进汉字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汉字学者看来,由于“汉字不仅忠实记录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与不断创新辉煌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深刻折射出背后所蕴含着的时代变化、社会进步、文化继承、观念更新等诸多因素”。如以最常见的“羊”与“牛”字来看,汉字“羊”与“牛”都是典型的象形字,描摹了羊与牛的外形特征。在甲骨文中,“羊”字形体突出的是向下的羊角,而“牛”字形体突出的是向上的牛角,形象地凸显了牛与羊的特点。同时,由于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农业、牧业,因而在汉字体系中,“羊”是一个寓意美好的汉字,因此,在“善”“美”“鲜”“义(義)”等表达美好含义的汉字中,其形态结构都是由“羊”字与其他汉字组合而成。以“牛”为基本字,可以组成“抵、牦、犊、牡”等字,并由“抵”字进而认识“抵抗、抵御、抵达、抵挡”等词语。明确汉字隐含的文化与来龙去脉,就不易写错字、用错字。另一方面,汉字是“有理字”,从汉字文化中可认识汉字构成时具有的字理并进而促进汉字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传统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多注重对汉字的字音、结构、笔画、组词造句等的简单讲解与重复训练,常常忽略了对汉字本身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只简单记住了汉字的读音和笔画,没有真正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因此,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写错等情况。如在“悔、晦、诲”等汉字教学中,如果教师忽略了对形旁构成字理的必要提示与解释,极有可能使学生在“诲人、隐晦、后悔”等词句的使用中写错字。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教授汉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与区别相近、相似的汉字并扩大汉字的储备量。
建立必要的汉字文化知识体系。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识字教学的成效,有学者通过访谈发现,不少语文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开展汉字教学,较少有时间和精力涉及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同时,有部分教师觉得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等活动也可以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知识,没必要占用教学时间。在提高教师对汉字文化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还要促使他们建构汉字文化知识体系。第一,在职前培训课程体系中,要加强和改进汉字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小学教育专业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为主,涉及传统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课程很少。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而传统“小学”等课程却没有受到相应重视,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师汉字文化素养普遍欠缺,并阻碍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知识的渗透。第二,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培养与提高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学校可通过集体备课、学术探讨以及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汉字文化专题培训,组织教师集中系统地学习汉字文化知识,并鼓励教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汉字教学之中。实践证明,加强教师汉字文化知识体系培训,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师的汉字文化知识,又使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渗透汉字文化内容时更加得心应手。第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突出对汉字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师要在教学教研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汉字的生动故事,了解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规律,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知晓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中蕴藏着的民风民俗等内容,实现纵向与横向相结合拓展汉字文化谱系的目的,并为推动在汉字教学中有机渗透汉字文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文化的积极性。一要追根溯源,增强汉字教学的趣味性。汉字由最初的甲骨文逐渐演变而来,字形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如果仅仅通过楷书分析汉字,较难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展现汉字的“前世今生”:展示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及演变过程,讲解古人造字时的想法与汉字蕴含的价值追求、人生态度等。如“武”字就是由“止”和“戈”所组成,体现出“止戈为武”的意蕴,反映出对缔造人类和平的美好追求。又如在“食”在甲骨文中,下面是“簋”的象形字,而簋是古人盛黍、粟、稻、粮等的器具,上面像一个盖子,用来保温。由此可知,“食”的产生表明人类饮食已经进人熟食阶段。实践证明,了解汉字含义和汉字文化内涵,可增强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与趣味性。二要重视字族教学,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讲授汉字音、义、形的同时,还可讲授同类、相似、相近的汉字,实现“学一个,识一串”。
具体讲就是,可按照“六书”造字法,在分类讲解系列汉字知识时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汉字。如教授“女”字时,可以展示“女”字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女”字的甲骨文像一个侧身跪坐的女子,她身板挺直,双腿弯曲,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这是古代女子的标准坐姿。女子的两只手规规矩矩地交叠放于胸前,显得十分恭敬。由此看来,“女”代表端庄跪坐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一种道德意识的体现,并有了“三从四德”传统。同时,教师也可讲授以“女”为偏旁组成的字族,如“奶、姥、妈、娘、姨、姑、姐、妹”等汉字,反映出古人在造字时会考虑汉字所代表的性别;“妄、婪、嫉、妒、妖”等汉字,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好、妙、嫩、媚、姝”等汉字,则表示对女性的肯定。三是突出偏旁部首讲授,增加汉字教学的科学性。在多次汉字简化过程中,许多完整的汉字简化成了某些汉字或某一类汉字的偏旁部首,如“他、们、位、僧”等汉字中的“亻”是“人”的变体,“冷、清、冲、凝”等汉字中的“Y”是水的变体,“计、论、识、认”等汉字中的“讠”则是言字的变体……引导学生认识、掌握这些偏旁部首,对理解字义、把握字形及提高汉字使用的准确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在汉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汉字形体变化、结构组成、字义显示、组合方式等知识,对提高学生汉字文化素养、认识汉字构造规律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增强汉字教学的形象性。
汉字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汇聚了众多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知识。【文章系银川市2021年教育科研项目“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KG21-078。】
参考文献:
[1]马玉玲.以“水”字为例探讨汉字文化教学[J].宁夏教育,2021(6).
[2]肖楠.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经典的策略[J].宁夏教育,2018(3).
马玉玲.促进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有机渗透的探索[J].宁夏教育,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