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段敏
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东风小学
摘要:一年级部编版教材的附页中编排了“常用偏旁名称表”,包括36个基础偏旁,从字理角度看,常用偏旁都是汉字基础字或从基础字演变而来的,了解这些字的字源演变及基本意义,对学生今后的汉字学习具有奠基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汲取我国传统国学教育中有关字理教学的有效做法,可以让学生在最基础的偏旁常用字学习中感受汉字魅力,为学生深入理解汉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此,围绕溯源、辩声、识字和画形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提升小学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策略探究
一、溯源,感其形
偏旁,是指对合体汉字进行切分后得到的某个部分。它其实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
鲜为人知的是,每个偏旁本身都是汉字。部编版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中附页的“常用偏旁名称表”中的36个汉字就是学生认识汉字的最基础字。虽然在历史演变中,很多汉字在字形、字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这些基础偏旁却因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成为汉字的“基因”,掌握这些汉字能够在汉字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字理教学中“溯源”的方法,追溯楷体字形体构成的源头,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汉字产生的大体过程。让学生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看到直观的形象,生动的形态,从而对偏旁字形的“前世今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针对“溯源”的方式,笔者一般采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动作演示以及古文字的呈现等方法进行。
一是简笔勾勒。笔者借助简笔画生动地呈现出事物的形态,更表现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原始态势。比如,在教学“牛”“羊”“鱼”等汉字时,在溯源时笔者并没有
出示全牛或全羊图,而是借助简单的几笔画出牛头、羊头、鱼形,因为古文字就是抓住它的这些基本个性特征构形的。
二是对照展示。相较于部首字,有些偏旁字使用图片更为合理,比如心、虫、纟、女等,让这些图片更好地为学生识字服务。对此,教师所选择的图片应凸显汉字表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定形状,图片尽量与字形形似,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由图形到汉字的转化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会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部分进行对应分析,给学生展示由图画到古汉字再发展为楷体汉字的大致过程,并着力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儿童化语言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舟”字时,教师不能随意找一张现代大轮船的图片,而应用一张小木船的图片。古文字的构形也有多式,最好是就由横式的“小舟”,过渡到竖式的“小舟”。这样能减缓理解坡度,做到图与字的吻合。
三是实物、动作演示。对于一些汉字,笔者采用动作、实物演示的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亻”字是汉字中的大家族,百度显示,含有亻字部的汉字有608个。这些字大都与人有关,为什么“人”
在汉字结构里成了“亻”了呢?笔者在介绍这个字时,给学生模仿了一个手拿扫帚弯腰打扫卫生的侧面形象。同时让学生展开想像,这个字其实是对在田间劳作的体力劳动者的形象描摹,而“大”字是一个顶天立地是高大的人的形象。“亻”更表现了我国历史文化中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勤劳品质的尊崇。
四是字画创作。汉字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艺术紧密相关,并形成独特的门类,具有悠久的历史,毛笔石砚,展纸研墨,临帖摹碑,真草隶篆,各体各派,大有讲究。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刚开始学习汉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以“画图——古文字——楷体汉字”的方式呈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汉字学习更加简单化。在学习了一部分基础汉字后,笔者还组织学生创作汉字画,让学生画山川草木,画鸟虫牛羊,画云气日月,让学生在动手中更好地感受到汉字如画的字形之美。
二、辨声,正其音
偏旁作为汉字中的基础字,从字源角度讲是有自己独立读音的,但是随着汉字的演变,它们自己的读音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偏旁名称了。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偏旁名称的时候了解这些基本字的原始读音,对于孩子而言可以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一些兴趣,也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具文化气息。
一年级语文教材附页中的《常用偏旁名称表》涉及到的36个常用偏旁,为刂、亻、八、人、讠、扌、勹、艹、口、犭、门、氵、忄、女、纟、王、木、日、月、攵、目、禾、鸟、穴、虫、竹、刀、冖(秃宝盖)、囗(国字框)、彳(双人旁)、夂(折文)、宀(宝盖)、灬(四点底)、辶(走之)、彡(三撇)、亠(京字头)。
给学生正音的过程也是溯源,也是在比照中解义的过程。比如,“囗”字学习的过程是伴随着《升国旗》这篇课文进行的,在学习“国”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沿着地图中中国的边境线画一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地形有大致的了解,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囗”字的定义。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其实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它还有两个名字,一个叫国字框,另一个叫“weí”,意思就是边界。然后给学生出示几个这样的字:“园”字中的“囗”指的是花园的边界;而“困”字中的“囗”指的是围住树木的树坑边界,学生会联想到他们在生活中看到的路边绿植的造型;“围”字中的“囗”指的是包围人或者物体的边界。由此,学生对这个偏旁字的理解就从“国”字中跳离出来,对更多的汉字也有了初步认识,为今后的识字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识字,别其义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有力举措。而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即依据字理进行教学,则是最根本的教学原则,也是一种具体可实施的教学方法。
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即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字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
古人造字之初最大的特点是据义而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可以从形入手,追本溯源,析形索义,探求本义,因义记形,使汉字的音形义辩证地统一起来。
比如,在部编二年级语文教材《假如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这篇课文里的三个生字有一个共同的部首,这正是讲解部首字的最好时机。
笔者通过画一画,引导学生了解字形的变化;通过猜一猜,了解尸字部的意思;再通过写一写,巩固三个生字的写法;最后用拓展的方式,对这个部首字有更多的了解。学生明白了“尸”字部其实并非指的是尸体,而是人体。这样对“屋、居、屈、尾”等字也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中出现了“肉月”部的汉字识记任务。笔者认为,这正是解析月字部的好时机,于是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是画一画:让学生回顾月亮的形象,“月”这个汉字是学生都熟知的,没有什么悬念。
二是认一认:笔者出示“亮月”字部的字后让学生组词。如朗、望、期、明和朦胧等。
三是猜一猜:当学生对“亮月”字部有了简单认识时,笔者引出一个问题,胃口、胳膊、肚子等词语中带有“月”字部的生字与“月亮”有什么关系呢?
四是比一比:笔者呈现“肉”字的甲骨文呈现,让学生观察这个字与甲骨文“月”的相似之处,并将这两个字的字形演变做一个简单介绍,有学生指出这些带“月”字部的字都代表的是“肉”。
五是认一认:举一反三地说出更多带有“肉月”部的汉字来:膀胱、肾、肩膀、肝胆、脾胃,等等。
这些教学环节均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常用偏旁而了解更多的含有这一偏旁的汉字,这既是对偏旁的学习,也是对更多汉字的理解。
四、画形,扼其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汉字书写自成系统的训练方法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纸张、书写工具等的选择就需要教师做好准备,然而这些只是为写字提供的物质保障,真正的落笔成字需要教师在汉字的笔画、结构和章法等方面作更细致、更具体的指导。
一是画字激趣。笔者认为,刚刚起步握笔写字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很难的一件事。因此,笔者利用字源解析让学生完成重要偏旁字理解后,常常采用画字的方式开展书法教学。首先,画字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其次,画字对线条的要求更宽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最后,笔者会要求学生采用书法纸张完成画字,相较于作业本上的小田字格,大的田字格更适宜小学生柔弱的小肌肉群的创作。
二是线条奠基。书法纸上的画字仅仅是一种铺垫,想要练出一手好字,需要在书写基本功上下功夫。每一个汉字都是由笔画构成的,笔画训练是书法教学的敲门砖。
都说要把汉字写得横平竖直,可是真正漂亮的汉字,并不是生硬线条的堆砌。以最简单的“一”字为例,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横平,会用尺子将这一笔画出来,但是,这样的字并不美观。怎样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呢?对此,笔者结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先让学生观察一根皮筋和一根木棍的区别,再让学生体会一根刚从树上折下来的树枝的弹性,并试着将一根已经干枯的树枝折断。学生在这样的简单操作中体会到线条的生命力。
当笔者再次在黑板上书写两个不同的“一”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分辨出生硬线条的死板和灵动线条的优美。通过这样直观的教学,学生能够在下笔时心中想到的不仅仅是笔画,更是生命,这样他们自然会以意带手,从而让笔画更具活力。
三是教法从简。结构是书写的王道,练好的笔画如果不能以合适的比例结合在一起,仍然会让人有别扭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采用教法从简的方法。首先,一个字无论有多少个需要指导的训练点,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取舍,不能事无巨细地强调每一笔的笔画,只在其中选取最重要的三点讲解,这样便于学生训练;其次,对主笔的训练要做重中之重的处理,主笔落实到位,会让书写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学生即使一时完成效果不理想,也决不疲劳训练,而是让他们在自我感悟和今后的训练中逐渐内化。
五、结束语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源。本文从溯源、辩声、识字和画形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文素养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本文认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本文所提出的策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希望本文能为相关教师带来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奋军.实现小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存共荣——论小学语文读写一体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19(45):54.
[2]严梓瑗.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段敏.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