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字文化对小学语文准教师
核心素养及其识字写字教学的提升意义
李惠张晓茹
【提要】汉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识字写字教学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于小学生识字写字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开展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要。经调查发现,现在小学识写字教学存在学生识字效率和写字准确性偏低、教师汉字文化素养不够、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作为培育小学语文教师的摇篮,师专院校应该从运用专业学科知识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通过公共课程的全方位融入提升审美能力和专业技能、增设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积淀三个方面入手对准教师进行培养,从而促使识字写字教学更高效地进行,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整体提升准教师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汉字文化核心素养识写字教学准教师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首次关于“核心素养”一词的提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宣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个素养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不同学科中整体发挥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文化自信具体表现为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汉字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综合采用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学制六年的小学划分为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要求小学生在识字数量和写字速度与美观方面要循序渐进地提升。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在识字写字方面的核心素养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识字写字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提升学习思维和审美的能力,传承并弘扬中国汉字文化。所以,在教授小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汉字文化,在了解汉字背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有效地识字写字,这样不仅能够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还能培养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为知识的迁移与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下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
汉字是记录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其本身就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汉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还要让学生探索到汉字文化的奥妙,从而提升文化素养。但目前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还面临着种种问题。
(一)学生识字效率和写字准确性偏低
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的现象,这种方法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字,还会降低识字效率。对于形似的汉字学生也容易混淆,出现写字“多一笔、少一划”的现象。书写的不规范、对字形与字意关系的不理解,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字词积累的正确性。而字词的积累又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对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授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融入历史、审美、音律等多样化的汉字文化元素,通过形象、色彩、声音的全方位调动,让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认识汉字的效率和书写汉字的准确性。目前对于小学生错别字的问题,有大量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出汉字学习系统,包括适合小学生的绘本、动画以及游戏等。笔者认为只有将汉字的形、音、义有机结合,再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汉字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汉字文化素养不够
据调查现在的小学教师大多会采用编歌谣、顺口溜、猜字谜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汉字,虽然会让学生短时间内记住汉字字形,但长此以往就会割裂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些缺乏科学性的方法不但把汉字变成了笔画和部件拼凑的整体,而且也忽视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文化内涵,这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立早章”,“章”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应该读成“音十章”才更准确。原来的记忆口诀忽视了汉字的造字本意,不能感知到古人造字的意图。王宁先生(2002)说:“识字教学贯穿教育始终,小学阶段是识字教学的奠基阶段,教师在选择识字教学内容、方法和追求识字教学质量时,必须具有扎实的汉字学知识作理论支撑,这是绝对必要的,而不容被忽视的。”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立足汉字文化,通过学习汉字字理知识,让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汉字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教授学生识写字。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小学教师在教授小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会更加倾向于汉字笔顺的先后、笔画的组合以及结构的搭配等内容,而对于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进而愿意主动书写工整流畅的汉字,以及在此基础上弘扬汉字文化这些方面却有所忽视。写字教学更是以“熟能生巧”的方式让学生不断练习。小学生有着心理发育不成熟、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特点。识字并不是让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把汉字认出来,写字也不仅仅要用反复地、枯燥地方式学会写汉字,而是要把汉字背后蕴含着的文化意义传达给学生。因此,在小学识写字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把汉字文化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融入到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图片识字等多种教学方法当中,从而逐步加强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要求。例如:有个别小学教师在汉字教学时,通过字根字族的方式把汉字进行了归类整理,再运用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每个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并设计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游戏以玩促学,真正达到对同一字根汉字的长久准确记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应当让承担识写字教学任务的教师深入学习并大力推广。
三、准教师的培养策略
虽然现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无足轻重。相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并且对教师综合技能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如何培养准教师们适应国家育人策略的要求,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运用专业学科知识掌握汉字的形体结构
中国能够成为文化唯一传承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汉字的沿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的形体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本身就承载着很多的文化信息。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像《古代汉语》这样的专业课不能在教学中只讲授汉字的演变历程,而是应及时融入汉字文化方面的内容,从而培养准教师们挖掘汉字背后文化内涵的能力。准教师们只有经过系统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造字理论,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运用汉字文化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认识汉字的兴趣,进而做到工整地书写汉字,做一个汉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新课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能够通过观察字形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们在讲授《现代汉语》课时可以围绕偏旁部首与汉字的意义展开教学,对很多含义存在相似性的偏旁部首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为准教师们日后的识写字教学提供专业积淀,把汉字文化与现代识字教学的联系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夯实自身的汉字文化基础,还能提升自己的汉字文化素养,认识到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相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把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当下高校教学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职业技能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通过公共课程的全方位融入提升审美能力和专业技能
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虽然从象形文字转变为如今的语素文字,但不管是哪一个时期的汉字,用什么工具书写,人们都在做到力求美观。因此,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同时还具有观赏价值。新课标中也要求学生在会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能够注意间架结构,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而师范院校在每一学段都要对在校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三笔字训练,从一笔一划的组合到偏旁部首的搭配,再到汉字的整体布局,书写过程中不但要做到每个汉字的美观,还要拥有大局美感。在书法课上也可以通过临摹字帖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字体、不同书法家的书法艺术,从而提升准教师们对汉字的审美鉴赏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会比枯燥的文字更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元呈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准教师们应该利用在校资源多学习多媒体技术以及小视频制作等,今后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识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对识字写字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会为他们了解汉字文化提供更多样的形式。
(三)增设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积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准教师们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书本上,更应该走出课堂,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多举办诸如讲汉字故事大赛、书法鉴赏比赛等社团活动,在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之余还能丰富学习体验、锻炼思维能力、提升学习兴趣。近几年,研学游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趣的体验形式、丰富的教育价值受到师生家长们的青睐。伴随着研学游的兴起,准教师们可以利用小长假走出校门,采用这种丰富且有内涵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汉字的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变得真实可感;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准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汉字文化的道路也会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汉字及其字体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汉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之一。将汉字文化有效地融入识字写字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感受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独特风格,还能提升汉字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才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作为师专院校的准教师们更应该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就打好基础,利用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今后教育小学生传承包括汉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力量,保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戴汝潜、谢锡金、郝嘉杰1999《汉字教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冯鸣、刘雪飞、方迪等2024《基于认知记忆策略的儿童汉字多媒体学习系统的设计研究》,《汉字文化》第20期。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编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第10期。
李霞202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渗透汉字文化》,2024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关系研究论坛论文集。
王宁2002《汉字教学的原理与各类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课程·教材·教法》第10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宁2024《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字文化渗透研究——评<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研究>》,《语文建设》第6期。
章晓伊、邹鄂生2024《赏析汉字张力之美落实汉字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自信落实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第15期。
朱思儒2022《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识字写字教学设
计及其实践现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惠,张晓茹.浅论汉字文化对小学语文准教师核心素养及其识字写字教学的提升意义[J].汉字文化,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