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路径探析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宝塔小学田蕾

汉字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析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路径,为更多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探究提供实践经验。

一、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价值及当前识字教学的现状

汉字形状端方、结构严谨,加之特有的偏旁部首结合方式,构成了汉字总体的结构特点,给人一种和谐之美。汉字美学主要体现在字形、结构和整体构架的协调等三个方面,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除了具有字形上的审美特征之外,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方法造出来的汉字,有些是对事物形状或图像的抽象化表达,有些则蕴含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汉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既是我国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又能使人从中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在小学这个重要的识字阶段,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融入汉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将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来源和演变,也能够使他们了解到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第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汉字之间存在各种关联性,通过梳理字义、词义,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把握汉字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对汉字知识的整体认知,打牢坚实的汉字基础知识。第三,有助于学生积淀丰厚的文化素养。汉字的字理以及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了古人对事物的认知,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通过了解汉字文化,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文化底蕴。

尽管汉字文化的融入意义巨大,但仍然不能忽视当前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融入不足的现状。第一,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满足于教材上现有课文中编排的识字内容,或者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自身难以理解汉字文化对于识字教学的重要性,甚至主观上觉得小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难以消化额外的汉字文化,因此未曾尝试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足够的汉字文化知识。第二,教学资源有限。要想将更多的汉字文化知识纳入识字教学,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一般来说也没有现成教育探索的可用资源。教师必须搜集足够多的相关资源,再根据教学目标、课时、学生接受水平等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到当前的识字教学单元中,使其有效融为一体,从而使这些汉字文化知识能在识字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用。但是,这对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需要从资源、学生、教学目标等几方面探索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新思路。

二、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实践路径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都富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会习惯于采用简单的方式来开展识字教学,先带领学生认读,再要求他们机械地抄写和背诵,但是对于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很少提及和探究,久而久之,学生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将其字形、字音和字义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还会降低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甚至导致他们反感语文学习。为此,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知识拓展、文化浸润结合起来,在识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通过剖析汉字字形,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追根溯源中融入汉字文化

汉字历史悠久,从远古的甲骨卜辞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汉字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溯汉字演进历程,从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读音、字形和词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可以引导他们在识字学习中感知古人智慧和璀璨的中华文明,从而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1]。

例如在上《日月水火》这节课时,教师可以

在讲解汉字的过程中引入汉字文化。教材中的插图、符号以及汉字可以用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述“日”“月”“水”“火”“山”“石”“田”“禾”这几个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汉字的整个演变过程,采取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形、字义。以“木”字为例,其象形文字描绘了一棵大树的模样,有树干、树枝和树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象形文字逐渐简化,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木”字。教师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木”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木”字的来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再如“禾”字,其象形文字描绘了一株结满稻子的稻穗,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禾”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禾”字所代表的植物以及其背后的农耕文化。同时,可以结合“禾”字的意义,进一步讲解与禾苗、稻米相关的汉字,如“米”“粒”“粥”等,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追根溯源,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与义,还能深入了解汉字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2.析字会意中融入汉字文化

有些汉字只表示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的人或物,不与他人他物相关联,但有些字由两部分或两部分以上合成,字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外部或内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这种汉字的构成依据,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古人的思想观念。

比如“武”字,其构形为“止戈”,“戈”为武器,“止”为脚趾,本义指征伐、拿起武器行动。但“止戈为武”这一组合却从文化角度暗含了停止战斗、持戈守护的意蕴,反映了古人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通过解析“武”的构字依据,学生可以理解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以及对待战争的审慎态度。再比如“仁”字,其构形为“二人”,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字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通过解析“仁”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华文化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3.分解组合中融入汉字文化

多数汉字都带有偏旁部首,其字义也多是通过这些构字部件来表达的。对汉字进行拆分、组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字义,提升汉字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日月明》这一节课时,课文将要学习的“明”“男”“尖”“尘”等字进行拆分和组合,形成朗朗上口的三字韵文。顺口溜式的韵文便于学生背诵,而字形拆分再组合,便于学生理解字义、记忆字形。在识字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用这一模式,将课内的“日月明”拓展到课外的“人木休”“草田苗”“一火灭”“合手拿”等,并详细讲解“人木休”的含义,然后鼓励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字的拆合来识记其他汉字,体会汉字这一表意文字对包罗万象的信息的高度概括,并从中领悟汉字的无穷魅力。

4.拓展字义中融入汉字文化

同样的汉字,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意义,这正是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意义,就要立足于特定的语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汉字所包含的意义、情感和文化。

比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的“沿”字,在文章中组词为“井沿”,这里的“沿”为“边”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把“沿”字的意义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找出“沿”字的偏旁是“氵”,汉字“沿”的最初意义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顺流而下”。所以,“沿”在使用时也有“跟随”之意,例如,在“沿着路”一类的语境中就是“顺着”的意思。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即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其意义也会有所不同。这种扩展字义的学习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感受到汉字特有的文化魅力。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应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维,通过积极探寻汉字文化的融入方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追根溯源、析字会意、分解组合、拓展字义等途径中融入汉字文化,促进汉字文化和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认字、识字、写字的过程中,了解字形、字义及构字规律,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终切实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尹寿利.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15):98.

 

田蕾.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路径探析[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