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汉字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
文/张丽文
摘要: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基于汉字文化融入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文章从识字教学目标、识字文化内容、识字教学方式、识字实践活动这四方面入手,详谈将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汉字文化;识字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语言文字学习方面指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积淀丰厚的汉字文化底蕴,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指明了新时期识字教学的四大方向。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是其中的一个方向[1]。本文谈及的汉字文化不仅体现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姓氏歌、诗韵文化、谜语文化等方面,还体现在汉字的发展历程、汉字的构形、汉字的形象特征等方面。教师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既可以增强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每个汉字及其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丰富文化储备、增强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那么,教师要如何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呢?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汉字文化导向
识字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识字教学的起始点和落脚点,贯穿识字教学全过程[2]。教师要想将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就要在识字教学目标中点明汉字文化,明确汉字文化导向。
例如,教师可以将《“贝”的故事》一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能认识带有“贝”的汉字及其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认读、书写带有“贝”的生字;
(2)了解“贝”字的故事,知道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起源的艺术之美;(3)感悟汉字文化的艺术之美,增强识字兴趣。其中,目标(2)和目标(3)指明了汉字文化内容:汉字的起源与汉字的艺术美,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精力引导学生探寻汉字故事,了解汉字起源,感受汉字的意蕴美。
二、挖掘语文教材,丰富识字文化内容
统编语文教材主要呈现了汉字的演变历史、汉字的构字规律、汉字音形义背后的文化信息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布在课文、课后练习以及插图中,教师需要研读教材,从不同版块入手挖掘汉字文化内容,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例如,《日月明》是一篇按照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编排的课文,该课文先借助朗朗上口的小短句(“日月明,田力男……”)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学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结构,感受汉字构字法的趣味,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对其产生崇拜之情。然后,课文呈现了两句五字句式,揭示了“众”“林”等字的构字含义,并指明了本节课的人文主题:团结就是力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进一步掌握会意字的构字规律,还可以受到文化的滋养。除此之外,课文中还安排了插图(如图1),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片森林,营造出了“木多成林”的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木”和“林”的关系,掌握会意字构字规律,体会古人的造字智慧,从心底产生崇拜感和自豪感。
本节课的课后练习题三利用拆分图分别展现了“泪”“休”“歪”的两个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借助两个部分的含义来猜测意思,理解会意字的构字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将汉字文化融入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题中,可以增强识字课堂的文化味。
三、拓展教学方式,融汉字文化于课堂
(一)单元主题式教学,融汉字文化于课堂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式形式组建单元。低年级教材中专门安排了识字单元,以人文主题为中心,融入相关的汉字文化情境,旨在让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感受汉字文化[3]。基于教材编排特点,教师要善于实施单元主题式教学,引导学生集中学习汉字文化。
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识字2”围绕“美好的自然和生活”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四篇韵文。其中,《动物儿歌》是一首生动活泼的童谣,借助学生熟悉的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引出生字;《操场上》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描绘有趣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看图识字;《古对今》和《人之初》借助通俗易懂的韵语呈现生字,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篇韵文中呈现的汉字大都是形声字。学生需要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诵读韵文,感受韵语文化的独特性和其体现出的汉字魅力。学生还需要在诵读韵文的过程中观察、对比不同的形声字,总结形声字的特点,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从心底产生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教师可以实施单元主题式教学,以四篇韵文为基础,以诵读为手段,引导学生体验独自读、轮流读、男女对读等活动,学习汉字与汉字文化,感悟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字源识字,融汉字文化于课堂
字源识字是一种以汉字本源为基础的识字方法。教师运用此法于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汉字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全面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感受汉字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汉字文化认知,形成汉字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4]。一般情况下,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汉字历史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场景。
例如,“日”是《日月水火》这节课中的一个象形字,指太阳。为了便于书写,古人慢慢地将太阳的形象抽象为“日”。与“日”相关的神话故事有很多,体现了古人追求光明、敢于探索的精神品质。这些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汉字文化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日”的插图(如图2)。学生会主动地将太阳与“日”联系在一起,产生形象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微课,动态地展示“日”从古文字到正楷字的演变过程(如图3)。大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发现汉字的形态从形象变得抽象起来。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太阳是一个圆球,为什么‘日’字中却是一个方框,中间还有一横?”教师可以从文字特点(便于刻画书写)和古人进行的天体研究这两方面进行解读,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结构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智慧,尤其了解“日”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利用故事讲述法,动情地讲述“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这两个神话故事,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日”的含义,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认知。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书写“日”字。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日”的音形义,还可以感受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融汉字文化于课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是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载体。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会产生学习兴趣,主动运用诵读、想象、分析、描述等方式进行学习,逐步实现意义建构[5]。在实施识字教学时,教师要以汉字与汉字文化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方式创设情境,融入汉字文化。
例如,《春夏秋冬》围绕“四季”这一主题安排了四组词语,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四季的天气现象和自然景物特点。以第一组词语为例,“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是四季的简称,第二个字是四季典型的天气现象,第三个字是天气现象的特点。这四个词语勾勒出了美丽的自然场景:春风温柔和煦,轻轻地吹拂着大地;夏雨急躁,噼里啪啦地从天上落下来;秋霜像孩子一样,从高处蹦蹦跳跳地跑下来;冬雪轻盈自由,在天地间飘飘荡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了数个春夏秋冬,了解了不同季节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诵读“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同时在脑海中想象场景。在学生建构起初步认知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边诵读边勾画其中的动词,讨论“春风是怎样吹的”“夏雨是如何落下的”“秋霜是如何降落的”“冬雪是如何飘荡的”。此时,有的学生感受到春风的轻柔、夏雨的急躁、秋霜的顽皮、冬雪的轻盈;而有的学生感受到春风的温和、夏雨的暴躁、秋霜的清冷、冬雪的轻柔。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相应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起诵读“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通过体验情境,可以感受汉字文化带来的韵律美和场景美,牢牢地将汉字印刻在脑海中,同时增强对汉字文化学习的兴趣。
四、建构实践活动,渗透汉字文化内涵
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部分学生通过验识字课堂的教学,掌握了汉字与汉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建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例如,部分低年级学生喜欢看电视。基于此特点,中央电视台精心录制了《“字”从遇见你》。该纪录片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故事化地讲述汉字的结构来源和文化发展,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呈现汉字之美,将汉字的形象性、哲理性、艺术性集于一体。学生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可以在习得丰富的汉字及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布置非书面类的识字作业,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观看《“字”从遇见你》。
又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和汉字文化后,教师可以组织“汉字故事我来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汉字,鼓励他们与父母一起通过网络搜集汉字的起源、汉字故事等。一些学生认真地分析、总结获取的信息,自编生动有趣的汉字小故事,并反复诵读、调整,直到流畅地讲出故事为止。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可以搭建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轮流上台讲汉字故事。在全体学生的踊跃参与下,语文课堂上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汉字故事。在认真倾听他人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更多汉字,习得更多汉字文化,进一步丰富汉字和汉字文化储备,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总之,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汉字文化的工具。学习汉字,就必须学习汉字文化。而学好汉字文化是增强汉字学习效果的关键。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受到汉字文化洗礼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要在正确认知汉字与汉字文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汉字文化教学意识,在识字教学目标中凸显汉字文化,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汉字文化,在识字课堂上融入汉字文化,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汉字文化内涵,让识字课堂充满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曹友鑫.基于汉字文化的小学多元识字教学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29):53-55.
[2]李敬伟.汉字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融入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3.
[3]方绮.以汉字文化,助力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第二课堂(D),2022(8):27-28.
[4]陈会钰.试析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J].智力,2022(8):31-33.
[5]王紫娟.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的融入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7):175-176.
作者简介:张丽文(1985.8-),女,福建南平人,任教于漳州市龙海区石码中心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张丽文.将汉字文化融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