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汉字文化丰富识字教学
文/拉毛加
让学生高效地进行识字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汉字知识的学习,教师应秉承生本育人理念,通过渗透汉字文化的方式,让学生立体化地理解汉字内容,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记忆规律,进行汉字教学,以期提高学生汉字文化理解能力及识字能力,夯实语文知识的学习基础。
一、结合汉字特点,营造氛围
从汉字文化入手理解汉字知识,从识字开始学习汉字文化,能够形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识字教学效果。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应提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汉字知识的意愿,有主动认知、识字、写字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应注意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汉字的特点,为学生营造汉字知识的学习氛围。尤其汉字具有集辞义、声音及形象的多重特点,这也注定这种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汉字其自身承载了较多的文化形象。而这也验证了“一部文化史,可以包含在一个汉字中”的说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文知识及汉字知识学习的起步阶段,所以,教师应注意将汉字文化的内涵逐渐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汉字知识学习产生自觉意识,并通过汉字的特点,确保识字效率的不断提升,也应通过对学生开展识字教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汉字文化。此外,教师也应注意结合汉字的演变史启发学生学习汉字,学生通过汉字知识感受中国文化与历史。教师还应通过汉字的内涵,倡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确保学生通过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感知,通过识字学习,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认知,启发学生亲近汉字、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碧”字的过程中,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会用“王姑娘,穿白衣,坐在石头堆”这样的顺口溜引导学生识字,这样做虽然便于识记但缺乏文化意蕴,不具美感,学生只能记住字形,却无法理解字义,而且这种顺口溜也与“碧”字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学生很难从句子中的这句“王姑娘”,联想到碧中的王字表示的是一块美玉,也无法体会这个字是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比喻成玛瑙、磐石,也就无法对中国文字的美进行感悟。所以,教师应为学生讲解“碧”字的文化内涵,“碧”是形声字,作形旁表意的是“玉”和“石”,表示石之青美者,而“碧”字的本意是指玉石,且有一类玉石的光泽为青绿色,故而称之为“碧”,此外,太阳光照射下的河水也会呈现绿色,因此,“碧”又引申为绿水。所以,通过讲解汉字文化为学生导入汉字识字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汉字的字形,更能使学生体会汉字的字义,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模式。
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手”“人”“足”“口”等汉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上述四个生字都是简单的象形文字,每一个字的字形都能表示其字义,通过讲解上述汉字,让学生了解象形文字。而在二年级上册阶段,学生开始学习了“尖”“灶”“笔”等会意字,后续也会学习一些形声字。无论引导学生学习哪种类型的汉字,教师都应结合汉字的传统文化知识开展教学引导,如应对学生学习“六书”中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从造字义理方面为学生讲解汉字知识,而不应多做造字规律方面的引导,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多的汉字知识,做好铺垫,
二、鼓励联想观察,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识字学习方法进行创新,是教师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应注意借助联想与观察对学生开展教学引导,并注意在识字教学中,将汉字文化循序渐进地渗透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学道具,启发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汉字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看生字就是在欣赏一幅美妙的字画的习惯,学生以这种状态学习汉字知识,自然会取得不错的效果。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特点是形与意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看图识字的方法启发学生认识汉字。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借助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传递,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汉字的字形及其记录的内容进行关联,教师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说明及活灵活现的画面,为学生进行汉字解释,帮助学生营造汉字知识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进行联想,自然会提高汉字知识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界”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此字,然后开展联想,将这个字想象成一个右脚脚尖着地、左脚脚尖翘起、双臂舒展开来的小女孩正在跳芭蕾舞,这种解释方式,使得学生都记住了这个复杂生字的写法,也提高了学生的汉字观察能力及想象力,更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柳”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将“柳”字的一撇弄丢,为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对这个字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撇想象成柳树的树枝,这就不会再将“柳”字的撇弄丢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识字学习,如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颗豆》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先为学生总结所需要学习的生字“愉”“曾”“豌”“按”“适”“舒”等,然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与联想的方式,在小组中对一个或几个汉字进行研究,解析字意、理解字形,如“豌”字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宛”字是其字音,通过合作模式解析生字,在班级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三、导入生活实践,高效识字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所以,对学生开展识字教学应与实际生活相关联,通过导入生活实践,启发学生高效识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汉字,不仅要启发学生进行汉字的造句遣词,也应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识字学习方法,让学生具有能够自主识字的能力,将课堂中所需要学习的汉字作为基本内容,以引申的形式确保学生的识字量能够得到拓展,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识字学习及语文文化知识学习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学习《盘天都峰》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先为学生呈现所需要学习的生字内容,为学生的识字学习指明方向。学习“哩”“颤”“念”“辫”“链”“鲫”等字时,为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汉字知识理解汉字文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内容进行学习,这会简化生字知识学习难度,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如在学习“鲫”这个字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这是一种鱼类,可以用来煲制鲫鱼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喝过鲫鱼汤,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与鱼字旁有关的鱼类还有哪些字,包括“鲤”“鲶”“鳜”“鲟”等字都是可食用的鱼类,且每个字都有鱼字旁。而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鲫”字,拓展学习了四个不同的和鱼有关的生字的写法,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汉字文化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符号、传统精神符号,在汉字的意义与形体中蕴含着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开展语文识字及汉字文化教学,旨在为学生做好语文学习的积累,更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识字学会思考,在提高学生识字率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通过汉字文化,再次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启迪,真正将汉字文化的魅力进行传承。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中心小学)
拉毛加.利用汉字文化丰富识字教学[J].思维与智慧,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