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深圳市南山区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科华学校徐延宁

摘要: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载体,学习汉字能够进一步全面有效的认知汉语言文化特色和精髓,能够了解文化的发展历程,增强自身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内涵性都十分丰富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进而在有效了解认知的前提之下,掌握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兴趣

根据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成长性需求,引导学生在基础掌握的前提之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于汉语言文化的认知。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认识更多的汉字,了解汉字的内涵以及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更多的语言学习方法。从而在识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意识,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化体验,为接下来开展阅读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借助游戏开展识字教学,提升学生识字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由于年龄较小,在认知和理解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所以教师需要结合低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原则,研究一系列趣味游戏活动来引导孩子们参与到识字学习过程中来。从而在兴趣不断提升,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调动的前提之下,能够高效率的认识汉字,学习汉字。为了更好地实施汉字游戏活动,教师在备课环节应有效落实,精心组织筹划游戏活动,研究活动的各个细节,确保游戏活动顺利实施。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识字《中国美食》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基础字词目标,引导同学们认识并正确书写,“烧烤、肉、鸡蛋”等生字词语。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生字,认识生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他们了解中国传统美食,那么教师可以使用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快乐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在黑板上粘贴几组小红旗,然后在引导同学们预习的基础之上,分小组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好地认出最多的生字词语。教师使用多媒体来为同学们随机播放电子纸卡。不同小组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读出字卡上面的汉字。谁先读出谁就快速跑到黑板上,摘下一面小红旗,就这样进行3~4轮比赛,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的认知记忆本节课的生字词语。在快乐的游戏玩耍中,同学们认字读字变得又快又准了,个个都成为了识字小能手。得到更多小红旗的学习小组,认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除此之外,快乐的游戏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引导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获得了更多快乐的体验。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增加游戏互动环节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在有效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积累更多的汉字。游戏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识字量的具体状况,结合他们的现有能力开展趣味性的识字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升学生识字效率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认识汉字既需要通过有效的记忆和刻苦的努力,也需要研究掌握一定的汉字规律。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汉字的效率,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梳理汉字字音和字形方面的一些规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清晰明了的展示,来让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掌握汉字的规律,以便在认识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记忆汉字的字音字形。与此同时,通过观察掌握一定的汉字规律,促进学生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汉字,了解更多的汉字演变文化。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识字《“贝”的故事》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为同学们展示,本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在系统学这11个生字之前,教师将其中的部分生字抽离出来,单独为同学们进行展示。“财、赚、赔、购”,引导同学们观察这四个生字,同学们在分小组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都能够看出这四个生字的偏旁都是“贝”字旁。当同学们得出这些直观结论的时候,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向同学们发出提问,“贝做偏旁的字都是什么意思,大家了解吗?”接下来会有同学来为大家讲一讲这些字的内涵。当在课堂上解释过这四个字内涵之后,同学们惊奇的发现这四个字都与钱财有关。所以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规律,贝字旁的汉字多数都与钱财有关系。掌握这个的规律,那么同学们在接下来认识汉字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高效率的掌握这一体系的汉字,也能够高效率的掌握这些汉字的内涵,了解这些汉字的起源,增强认知理解。

中国汉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认字识字的效率,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环节带领学生发现规律通过有效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触类旁通,学习更多的汉字。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同学们也能够追溯历史,探寻汉字的本源,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这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认字识字的效率,增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储备兴趣。

三、引导学生整体认知汉字,趣味理解汉字涵义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认识汉字需要循序渐进,对于教师来讲,在教授学生认知汉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低年级学生自身的规律。既要传授一定的汉字认读方法,引导他们高效率的学习汉字,也要在整体方面进行引导和感知,鼓励同学们整体认知汉字。与此同时,在整体认知汉字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生字卡片以及图片等素材,来进行引导鼓励同学们在观察图片,了解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于汉字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在有效练习的过程中,认识汉字,掌握汉字。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识字《田家四季歌》这节课的过程中,就是可以使用整体认知汉字的方法来引导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语。田家四季背景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田园农家大自然的场景是每个同学都十分熟悉的,也都十分喜欢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本节课内容的背景,来为同学们发放一些生字卡片,这些生字卡片正面是本节课要学习认读的生字词语,背面是该生字词语卡通图片。同学们拿到这些卡通图片以后十分兴奋,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图案一下子激发了他们学习生字词语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就开始引导同学们自己认读词语。先看正面的汉字,如果不能够一下子读出那么可以翻看背面的图案,图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醒引导的作用,让同学们更加快速有效的整体认读这个生字和词语。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更加直观认识生字,提高了认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尤其需要通过整体认知汉字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整体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带有图片的生字卡。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能鼓励他们在有提示的前提之下,整体认知汉字,高效率的掌握汉字。除此之外,通过卡片的展示,也可以进一步增强识字学习的趣味性,带领他们在理解汉字含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于语文知识的体验。

四、带领学生了解文化内涵,掌握汉字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化内容丰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解汉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文化内涵的渗透来进一步增强对于汉字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汉字掌握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示来带领同学们领略汉字的文化内涵,通过直观有效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进一步促进学生发现汉字字音字形方面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们由表及里,由外向内,深入学习了解汉字,掌握汉字的精髓。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2《姓氏歌》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读本节课的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七个生字,为了进一步在识字方面进行落实,引导同学们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语,教师需要为同学们介绍中国人的姓氏文化,引导同学们通过了解祖辈传下来的姓氏来进一步增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来为同学们播放《百家姓》视频介绍,引导同学们讲一讲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姓氏。看完之后,接着教师为同学们播放第二个视频。在第二个视频中,包含着多个姓氏背后的小传说。带领同学们在欣赏了解姓氏故事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姓氏的由来,进而再观看视频,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这些生字字形字音结构方面的特点,达到认读的目的。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同学们一步一步领略汉语言文化的精髓。在学习生字词语的过程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著作进行展示教学。鼓励同学们在阅读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感知。从而在逐渐渗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之下,能够掌握更多的汉字把握汉字文化的特点,为接下来学习更多的汉字,了解更多的汉语言文化,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定期开展“汉字英雄”比赛,调动学生识字热情

通过识字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汉字,为接下来学习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调动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汉字的热情,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汉字学习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里的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比赛的内容既包括认识汉字,了解汉字大比拼,也包括讲汉字小故事,鼓励同学们在课上课下认真有效的积累认识汉字,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了解更多的汉字小故事,以便在接下来的《汉字英雄》比赛中能够大显身手,展现自身的才能。除此之外,通过趣味的比赛,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同学们学习汉字的劲头,从而在相互比拼的过程中,认识更多的汉字,了解更多的文化。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字,他们也对于识字和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所以在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时候,教师可以组织班里的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同学们分小组积极踊跃的参与比赛,第一轮比赛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老师展示的字卡,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认识的汉字最多,回答的最准确。第二轮比赛中,同学们将自己了解到的汉字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讲的汉字小故事最多,最精彩。第三轮比赛中,同学们认认真真的书写汉字,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位同学写得又快又好。比赛既激烈又有趣,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课堂学习氛围也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就这样,同学们在你争我抢,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了解了更多的汉字崭新训练亮点,帮助学生自然建立学科基础能力。学习反思、成果展示、网络互动、实践操作等,都属于生活对接活动,教师适时做出渗透设计,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学生有丰富生活经历,其学习认知呈现差异性,教师要做好渗透设计,让学生在生活对接中建立应用认知。如教学《做负责的人》时,教师列举了一些先进人物,让学生通过其典型事迹展开深入思考,对其社会责任心进行分析,学会自然接纳。为形塑学生综合能力,教师设计了延伸性训练任务:其一,借助网络搜集“责任感”方面的名言警句,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其二,搜集我国古代责任感更强典型人物,对其英勇表现做展示解读。其三,围绕“责任”主题展开演讲活动,先撰写演讲稿,在学习小组内展开演讲,推选出小组代表。教师任务布设后,学生积极影响,训练学习进入崭新阶段。从任务设计情况能够看出,学科训练与传统文化形成多点对接,教师要求学生搜集责任名言、讲述历史人物和故事,都属于传统文化渗透范畴。教师借助传统文化渗透机会,推出更多延伸性训练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内化的机会。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和组织是卓有成效的,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一定认知积累,教师要求学生从更多角度展开实践操作,自然形成激发动力,促使学生顺利进入传统文化对接环节。

学生对生活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结合生活应用做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教师推出系列性训练任务,其训练目标更为明确,而且带有系统性,学生进入训练环节后,其思想触动会更为显著,在渗透性学习中逐渐形成学科认知。思想品质成长需要实践历练,教师借助实践活动展开施教,学生感知体验更为真切,对促进其责任感成长有重要帮助。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其契合性更高,教学调度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要对传统文化素材做筛选,对传统文化渗透方式做研究,以便形成最佳设计效果。情境设计、案例解读、活动组织、训练布设、生活应用等环节,都属于传统文化渗透契机,教师需要做好对接处理,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助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志高.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中学课程资源,2021(17):66-67.

[2]刘瑛瑛.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研究[J].文理导航,2021(06):53-54.

[3]杨春梅.巧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21(15):33-34.

 

徐延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教学[J].学苑教育,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