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张博文

【提要】汉字文化源远流长,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而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来说,知晓汉字的结构以及其内涵,并能够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来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尝试阐述汉字文化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如今识字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究。分享一些本人与一线教师讨论交流该问题时得出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推动汉字文化走进课堂、走进语文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汉字文化 识字教学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汉字文化就是其“根”与“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积极推动汉字文化教学在小学全面铺开。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内核含义,切实提升教师文化素养,营造文化校园,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汉字文化之于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汉字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形态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其结构匀称、笔画流畅,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

汉字的学习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的参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同音字、形近字等等比比皆是。但这也恰恰说明学习汉字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如,“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在汉字中都有体现。通过学习这些汉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汉字文化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汉字,学生能够了解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激发对于汉字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赵孟雄(2024)提到,小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欠缺对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判断力,还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干扰。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在识字教育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涵养,增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了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丰富内容。学习汉字,就是学习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融会贯通,使之发扬光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通过汉字文化教育,可以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使中国汉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这就是对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全盘否定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认为我们的文明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或者是一味地追求“日韩风”“美化”,这都是陷入了错误的泥潭,就是在忘记过去,其必将没有未来。

二、如今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汉字的工具性,轻视育人价值

现阶段,教师开展识字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积累汉字的数量,而对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关注较少。识字教学目标局限于书写、辨别,忽略汉字育人价值。例如,教师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直接对需要掌握的一类汉字,以拆分的形式进行教学,只以要求学生记住汉字字形为目的,将字形笔画的识记作为考察的汉语文教学重点,而忽略引导学生关注形声字的结构特点。因而,忽视了注重汉字背后文化意蕴,致使汉字学习走向符号化方向。教师将渗透文化作为提升汉字记忆效果的手段,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不利于实现学生智育、美育、德育多重发展。

(二)过于重视识字效率,轻视文化体验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识字教学往往会过于强调识字效率,即追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汉字的能力,而相对忽视了汉字背后的文化体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师可能会采用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如大量抄写、反复朗读等,而忽视了通过故事讲述、情境模拟、文化解读等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识字量,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汉字学习只能是局限的、机械的识记,而无法真正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化韵味。

(三)过于重视规范书写,轻视审美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汉字的形体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书写规范是识字教学的基础,它确保了文字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书写规范,而忽视审美素养的培养。加之识字量大、写字量大,学生完全没有对汉字美的感知和欣赏的时间,那就可能会陷入机械模仿的境地,缺乏对汉字美的感知,这就会关系到学生的情感表达、艺术鉴赏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就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三、汉字文化如何走进识字教学

(一)了解汉字结构,深挖文化内涵

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本就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汉字教学就一定需要汉字文化的支持。想要写好汉字,就得先了解汉字的结构、形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最小组成单位是笔画。因此,在汉字教学当中,研究笔画的形态特征、了解其文化意义,对于理解汉字、书写汉字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汉字中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五个。

1.点:点石成金,画龙点睛

“点”在五个笔画当中算是最为简单的,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越是这种细枝末节,越是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点”的作用就是使得一个汉字更加地完整、具象化,犹如画龙点睛一般。在写的时候,要稍稍用力,又要及时收笔。

2.横:横于八荒,豪迈奔放

“横”,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汉字“一”,犹如黄河一泻千里,曲曲直直,但依旧奔腾向前,气势磅礴。“横”还隐喻一些道理,像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做事情应当从一而终,不折不扣。在写的时候,往往是右部偏上,给人一种昂扬不屈的感觉。

3.竖:竖立威严,不偏不倚

“竖”好似一根擎天之柱,代表着力量与威严,扫平一切不法、不公平之事。“竖”也像一个人,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人们这种正直的优良品质。在写的时候,一定是笔直的,下部稍稍用力,笔画略粗。

4.撇:撇除万难,摒弃恶习

“撇”往往出现在汉字的左边,其形态也好像是在打扫、清理。我们的学习、成长少不了要去除杂念、洗涤灵魂,只有以排山倒海之势迎难而上,才可拨云见日、懂得成长。在写的时候,就要洒脱一些,起笔厚重而末端凌厉。

5.捺:从一而终,脚踏实地

“捺”往往是汉字或某一部分的最末尾一笔,同样气势非凡。因而,在书写时要求向下、平稳行进,这恰恰也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豪放却也不失规矩。

(二)创设汉字文化教学相关情境

创设汉字文化教学相关情境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将知识置于特定的情境、环境之中,要比直接教学更有兴趣、动力。

1.故事情境

将汉字置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中,讲述与汉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比如,在刚接触写字的时候,就可以跟学生们讲一下“仓颉造字”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汉字诞生的神奇与伟大。在学习“日”“月”“山”“水”等字时,可以讲述它们如何从古象形字演变至今,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理解汉字的形态与意义,了解汉字背后的知识与文化。再比如,学习“虹”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展示彩虹的图片。之后,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虹”会是虫字旁的字呢?是不是跟小虫子有关系呢?通过这样的小故事,可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课下自行探究。

2.生活情境

将汉字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与食物、节日、动植物等相关的汉字时,可以准备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汉字。这可以增强记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中国美食》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来说说一些家乡美食,以及它们是怎么做的,从而引出“饣”“火”两个偏旁,更好地理解“饣”与“食、吃”有关,“火”与“火、热”有关的知识。李萍(2023)讲到,可以借助头脑风暴的小游戏,多加识记、积累这类字,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形声字”。

3.多媒体互动情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音频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汉字文化教学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走进校园、走入课堂,以及开发的线上的许多教育资源,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认证学习,转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新理念、新模式。例如,可以制作汉字演变过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字体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演变的魅力。或者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书院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求学的情景,与古人一同学习书法、吟诵诗文。

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情境的方式,把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当作出发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学生真正能够从汉字以及汉字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学习汉字的深度和厚度。

(三)开设书法课程

汉字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笔画、结构和字义的传授,它更是一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汉字的魅力,丰富的书法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开设书法课程

在学校课程中,要开设专门的书法课程、聘请专业的书法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书法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像汉字的运笔技巧、章法布局等,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逐步掌握这些书法的基本技能。在各式各样的笔画、字体中,学生还可以直观地感受汉字的独特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2.举办书法比赛

定期举办校内或校际的书法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赛可以设置不同的组别,如低年级组、高年级组、教师组等,以鼓励各年龄段的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从他人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取长补短,更进一步。

3.结合传统节日进行书法创作

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围绕节日主题进行书法创作。如猜字谜,书写春联、福字、中秋诗词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学生们的写字意愿、创作热情也得到激发。

(四)开设各种文化课程

开设各种文化课程,帮助学生去了解关于某些汉字背后的小故事、传统文化小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像姬辛欣(2023)提到的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字体变化(如甲骨文、

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追溯汉字的“前世今生”。开设成语、俗语文化课,了解成语、俗语等蕴含的汉字文化。像“前赴后继”“七上八下”等带有某些格式要求的,教师就可以讲解其中的规律与学生们分享。开展经典阅读课程。一些蒙学读物,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样有节奏的诗文,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吸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结语

汉字是记录我们汉语的符号,但其也绝非符号这么简单,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因此,识字教学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即使现在的识字教学存在着过于重视识字效率,而轻视文化体验等问题,我们也相信,通过创设各种识字情境、开设书法课程等方式,以及各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让教师教得用心、细心、耐心,让学生学得更开心变成一种常态,让汉字文化走进校园、走入课堂成为一种常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这就是我们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姬辛欣2023《汉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范式研究》,《天南》第4期。

李萍2023《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第12期。

赵孟雄2024《“汉字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究》,《汉字文化》第7期。

 

张博文.浅析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