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汉字活泼泼地长在儿童的心田上
—文化育人视角下的汉字教学
张海萍
【摘要】中国汉字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将汉字文化渗透到汉字教学中,是满足语文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语文教师应调整“读拼音,学汉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增加有关汉字文化的内容,让汉字活泼泼地长在儿童的心田上。
【关键词】汉字教学;小学语文;文化育人;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汉字兼具跨时空性和审美性,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音、形、义三方面的审美韵味,传递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1]。在文化育人视角下开展汉字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汉字教学仍和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领悟文化育人的本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文化与汉字有机融合,以强化小学生识字、写字、用字的能力,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借助汉字文化的渗透,教师能够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实践,深入了解汉字构造,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和规律,有效积累语言经验,显著增强识字能力。如,学生通过汉字文化中音、形、义的有机联系,深化对汉字内涵的理解,提高汉字运用能力,从而实现新课标语言运用的培养目标[2];通过学习汉字文化中巧妙的构字规律,可以加深对汉字发展历史的了解,实现新课标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与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存在密切联系。汉字字形的构成彰显了我国文字艺术的美学价值[3]。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将汉字及汉字文化有机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审美认知。如汉字“众”,由三个“人”字组成立体堆叠之状,具有较强的形象美感,且还具有“三人成众”的内涵。学生通过学习“众”字的结构,能够得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另外,汉字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产物,汉字的结构变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学生从历史审美视角学习汉字,能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文化的深入认识,从而认识到汉字的历史之美。
二、基于文化育人视角进行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策略
(一)开展趣味汉字教学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语文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汉字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感知汉字中的文化意蕴。
教师可以开展有趣的汉字游戏。以“‘人’字旁”的识字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汉字收集游戏,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常见的“人”字旁的汉字,并自主进行分类和概括,首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可得到一个小礼物。接着,教师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人”字旁的汉字,用有趣的语言和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如,教师展示“食”字的甲骨文,解释到,“食”字甲骨文上部分像人张大了嘴,下部分如同器皿,我们可根据此种构造总结出部分汉字的构字规律。学生思考后,教师可出示更多甲骨文汉字,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字,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更好地助力学生认知汉字文化。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汉字的字理或者历史故事,介绍汉字的特征,增强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如在“日月明”的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古时民间故事,让学生走进汉字的远古时代,体悟古时先民质朴的造字思想,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教师先在课件上展示彩虹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彩虹”的“虹”字为何是“虫”字旁。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彩虹恰似弯曲的长虫。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关于彩虹的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人们将雨后彩虹的出现看作一只大虫从天空飞下来饮水,由此将“虹”设为“虫”字旁。教师利用古时民间故事解释汉字构造,可以让学生对汉字的由来有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并且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传统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与汉字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重视预防与纠正错别字
汉字多为形象直观地描述事物,笔画较多而且构形相对复杂,再加上汉字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变,因而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汉字书写容易出现错误。如,笔者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认真批改,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汉字笔画任意增减与构件错误等,或是无法区分同音异形字。如果学生可以了解汉字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汉字的主要构字特点,那么他们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书写错误。
例如,在“袄”字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多会将这个汉字写错,因为学生分不清“衤”字旁与“礻”字旁。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衤”字旁与“礻”字旁的文化意义出发,了解两个字旁的区别及联系。如,教师解说到,“衤”字旁是通过“衣”字变化形成的,“衤”字旁的汉字主要和衣物有关,如“裤”“衫”“被”等;“礻”字旁是通过“示”字变化形成的,“礻”字旁的汉字主要体现祭祀之意,如“祈”“祝”等。
再如,有的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同音异形字,如“坐”与“座”,“班”与“斑”等。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古体字或者古含义出发给学生讲解。如人们在古时候会双膝跪地并且将自己的臀部垫于脚后跟上,由此造出“坐”字,之后“坐”主要指以臀部着物休息;至于“座”字,“广”字头代表建筑体,而“坐”位于建筑体内部,可见“座”字主要是指供人坐的地方或位置。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影音、图 
文的形式讲解汉字文化,让汉字教学变得更直观生动。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和汉字文化有关的教学微视频或者课件。
以“和水有关的汉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教学微视频,首先展示“水”字的甲骨文,再由甲骨文中的“水”字的形态出发,引入带有“氵”的汉字,如“河”“清”“海”等,从而概括出带“氵”的汉字多和水有关。此外,微课还要讲解特殊例子,如“法”字虽然偏旁也为“氵”,可似乎和水无关。教师在此处可以暂停微课视频,让学生思考,然后继续播放微课讲解视频,让学生知道水没有味道、颜色透明,带有“氵”的“法”,则带有希望法律可以和水一般透明公开的寓意。短小精悍的教学微视频,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解决小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力的问题,增进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再以“古对今”一课为例。对于“朝”“晨”“暮”三个带“日”的汉字,学生常常会混淆其含义。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以及“换一换”的方式,渗透汉字文化,从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朝”“晨”“暮”三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朝”字,其甲骨文的写法,是“日”藏于草丛,此时太阳尚未完全升起,故“朝”可代表天刚亮;“晨”字当中的“日”处于字的上方,则表示太阳已升起,故“晨”字寓意新的一天开始了;而“暮”字,依据其篆书形式,可以看出其中的“日”落于草丛中,故“暮”字表示傍晚。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三个汉字中相同字符的表意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汉字,另一方面能有效渗透汉字文化。
(四)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4]。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单讲汉字,则会相对抽象,不方便学生理解,而如果渗透汉字文化并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则能够增强课堂的延展性,便于学生认知理解,融会贯通。汉字教学相对枯燥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点,延展丰富教学内容。如,从时间层面追溯至古时先民们的造字智慧,从空间层面让课堂教学向日常生活延伸,以此有效扩充汉字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汉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以“找一找你身上的汉字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寻找、发现、分析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汉字文化。如教师站在讲台上,指着自己,说出“人”字,然后过渡到身体器官,说出“口”“目”“眉”等汉字,接着由“人”字衍生出“北”“从”等字,并讲解这些字蕴含的和“人”有关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与自身相关的汉字及其文化内涵,更好地感受汉字文化的巨大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姓氏出发,拓展有关姓氏文化、音韵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五)融入文化自信教育
创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并相应地调整和完善教学行为,加强对汉字文化的渗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5]。教师要认识到,汉字教学不能单纯追求汉字的工具价值,还要挖掘汉字的文化精神。教师可结合汉字文化的属性及功能,合理运用文化元素,让识字教学彰显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让汉字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例如,在“定”字的识字和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汉字文化作为教学背景,增进学生同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根据“定”字的甲骨文结构,其外部是类似房子的形状,内部则由“口”与“止”组成“正”字,与法度规范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正”与“宀”形成的组合则可表示安定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有解释到“定,安也”,可见,“定”字体现出古人造字时对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希冀,“定”蕴藏着和谐统一的民族文化理想。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此种汉字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获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要想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加强对汉字文化的研究,能够挖掘和利用汉字文化中的育人信息,帮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深刻地感知汉字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结语
在传统识字教学中,教师多侧重生字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掌握汉字的书写及含义,较少在教学中彰显汉字的文化内涵,导致汉字教学丧失育人功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加强汉字文化的渗透,能够丰富识字教学的内涵,并深化语文教学的意义,对实现教育改革中要求的以文化人目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有关汉字文化的研究,并尝试在汉字教学中巧妙渗透汉字文化。如此,不仅能拓宽汉字教学的思路,丰富汉字教学的渠道,提高汉字教学的效果,还能引导学生走进汉字的“前世今生”,了解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穿越千年历史汲取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承人。
【参考文献】
[1]拉毛加.利用汉字文化丰富识字教学[J].思维与智慧,2023(6):20-21.
[2]马玉玲.促进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有机渗透的探索[J].宁夏教育,2023(3):62-63.
[3]王玉山.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思维与智慧,2022(20):18-19.
[4]黄美秀.聚焦识字教学感受汉字文化[J].黑河教育,2022(5):47-48.
[5]时雨薇.传统汉字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4):122-124.
张海萍.让汉字活泼泼地长在儿童的心田上—文化育人视角下的汉字教学[J].教育界,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