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步走”
张媚娟1王艳蓉2黄道主1
(1.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武汉430070;2.武汉市育才家园小学,武汉430012)
摘要: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识字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面临汉字文化感知能力较弱、汉字文化认同深度不足、汉字文化体验较为局限等挑战。为此,应采用文化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表达“三步走”策略,重视汉字文化属性,充分利用汉字字理,拓宽汉字文化体验,实现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识字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小学语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不仅是其重要成果之一,也是其主要载体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审美方式等精神内核。识字教学是语文学科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以文化人”的重要突破口。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启蒙学生认识、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所思所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本教学过程分为文化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表达等三个阶段,以逐步实现理解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并弘扬文化的教学效果。
一、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步走”的内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凸显文化育人功能”。而文化育人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文化感知与文化习得、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文化表达与实践应用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文化价值、发展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实践素养的教育方式[2]。因此,厘清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表达这三个阶段的内涵,有助于识字教学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标。
1.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通过感性论证和情感体验来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以直观感知为主,更多表现为对文化客体的注意和察觉,是一种对文化客体外在价值的认知过程[3]。因此,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感知,明白教师传达的内容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汉字的文化属性,教师通过说文解字、字源识字、部件拆解、讲故事等方式,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生动形象地呈现汉字背后的文化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这些有趣的汉字知识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讲述汉字的故事、介绍汉字的演变历史、分析汉字的结构特点等,都是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即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符号、文化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的认可和接受,并主动将其认同的部分纳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中[4]。文化认同是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学生在经历了文化感知和文化认同两个阶段后,才能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愿意认同文化,并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在这一阶段,教师从学生已有的文化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文化体验情景进行识字教学,通过识字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铺垫。
3.文化表达
在经济全球化思潮影响下,当今社会各种文化并存,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传统文化面临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需要更多的传播力量来获取更多的认可。因此,在文化表达阶段更要强调文化传承的能力,使学生在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愿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也是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参与书法、吟诵等文化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汉字中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进而外化于行,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大力提倡传统文化进课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做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规划,并在课本教材中大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但宏观层面规划有余,微观操作落实不足,依然存在学科间差异大、流于形式、思维固化等问题。具体到识字教学,主要存在汉字文化感知能力水平较低、汉字文化认同深度不足、汉字文化体验较为局限等问题。
1.汉字文化感知能力较弱
汉字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与规范书写的能力,也要通过汉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深厚文化意义,使学生在感悟和欣赏汉字之美的同时,加强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情感联系,提高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但在当前的识字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了解较少,汉字文化感知能力相对较弱。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汉字的工具属性,而忽视了其文化属性。通过教案查阅、课堂观察、教师访谈以及学生反馈等多种调查手段,我们发现当前识字教学仍然停留在表层化的知识传授阶段。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首先关注技能目标,如认识多少个字、会写多少个字等,而忽视了汉字所承载的思想、精神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感知。
2.汉字文化认同深度不足
通过对识字教学课堂的观察,我们发现许多一、二年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字源识记”“加减换部件”等识记方法。这些方法让学生了解了象形、指事等造字法,从广度上认识到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汉字音形义的表面特征,讲解汉字内在字理的内容很少,忽略了汉字内在的精神文化以及音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到了三年级以后,受知识难度增加、教学内容增多、课时量有限的影响,部分教师甚至会弃用识记方法,依旧采取传统的“背诵听写一次过”的方式。这导致学生只能机械死板地记忆汉字的表征,而无法产生对汉字文化更深层次的认同。究其原因,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识字教学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没有深入探索汉字背后的文化育人资源,从而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深度认同。
3.汉字文化体验较为局限
自国家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小学阶段整体减负成效显著。然而,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尚未完全实现从简单机械化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教育考核方式上,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尽管学生成绩只能以等级反馈,但学校仍会通过均分、标准差等数字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这导致一些教师仍然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方式进行教学。即使有些教师设置了一些汉字学习活动,但这些活动基本上还是围绕学生识记汉字展开的,对汉字内在意义的学习活动仍有待拓展。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识字教学的“高效”,缩减汉字教学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完成汉字识记任务,忽视了学生汉字文化学习体验的重要性,未能拓展汉字学习活动的内涵,因此无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无法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和表达能力。
三、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步走”的策略
针对当前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结合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实现汉字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教师应当坚持文化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表达“三步走”策略,从重视汉字文化属性、充分利用汉字字理、拓宽汉字文化体验等方面做出改变。
1.重视汉字文化属性
汉字知识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文化系统三方面构成。符号只是知识的表达形式,汉字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才是其内核[5]。因此,识字教学不应单纯追求汉字的工具价值,还应重视汉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属性。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汉字的文化属性和育人功能,具备对汉字的文化敏感性,提升自身的文化感知力,并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元素。例如,在教授“阔”这个汉字时,教师不仅要讲解其音形义和组词,还要结合“阔”的字源——门里面有个活,联系到古代关于“阔”的民间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阔”背后所表达的心胸豁达的气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增强他们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
2.充分利用汉字字理
利用汉字字理是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深度认同的有效途径之一。胡裕树先生在论述汉字构造时指出,“六书”之说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其中真正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6]。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因此,结合汉字的语音、形体和语义三方面的特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汉字构造的理解。同时,通过汉字文化溯源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认同感。现代通用汉字中,超过90%的汉字为形声字,部编版小学语文生字表中也大部分为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将汉字的字形与音韵联系在一起[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部首来理解汉字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形声字,教师可以在形旁归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部首的形状和意义来理解其对应的汉字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以《守株待兔》一课中形声字“株”字为例。教师可从字源讲解它的本意,使学生理解“株”是树桩的意思,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民造字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创造符号。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形声字,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人民造字的智慧。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木字旁的其他字,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这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表达文化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习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拓展文化体验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识字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文化体验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和深度理解。教师可以开展讲述汉字故事、设计识字游戏、学习书法和吟诵等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文化体验感知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表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些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造,还能够深入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参与汉字书写,感悟形体结构之美。汉字书写是书法的基础,而书法的发展也伴随着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书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一笔一画认真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结构之美,感悟汉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无形之中增强对中华文化审美的感知力。宗白华在《艺境》中指出:“书法以汉字为基本载体,通过对线条、墨法和章法的同构,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蕴。如汉人尚气,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8]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书写技能和识字能力,还可以塑造学生的个人品格,引导他们从书法文化中感知中华民族先辈的精神风骨,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熏陶中,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能够得到成长,并通过自己的表达与传承来延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让学生参与汉字书写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是参与古文吟诵,感受汉字韵律美。吟诵是一种依照文字的声调和腔调,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表达中国古典诗歌的方式。观察小学语文早读课的情况可以发现,古诗词和四字成语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被学生背诵识记。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吟诵,让学生根据某个节奏,边打节拍边唱汉字。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准确朗读生字,并能熟记汉字的构件规律。例如,在学习《古诗三首》的时候,课标要求学生背诵并会默写。教师可以根据绝句平仄押韵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节奏进行吟诵。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将诗词记下来,还能让他们从中感知汉字文化的韵律美。吟诵不必局限于教师创作,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平台,如《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借助这些节目提供的歌单,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景中感知汉字背后的文化魅力,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鼓励学生自行创编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创编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四、结语
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进行实践应用。每个方面的策略制定必须遵循识字教学本身和文化传承“三步走”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携带各种文化信息,又以象形意义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内涵,在传承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汉字教学中通过汉字的表层字形和深层含义传达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文化自信,进而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光明日报,2022-07-1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11.
[3]闫琳,董蓓菲.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程中华文化认同教学的概念框架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7):97-103.
[4]黄雪,李姗泽.甲骨文绘本:让幼儿在审美游戏中启迪心智[J].人民教育,2015(15):56-57.
[5]郭雪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22:23-24.
[6]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6-47.
[7]时震宇.在识字教学中渗入中华传统文化策略分析[J].语文建设,2018(29):62-64.
[8]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01-102.
张媚娟;王艳蓉;黄道主.识字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步走 ”[J].教育探索,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