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同义异的“月”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体相同的偏旁在不同的汉字中,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月”就是其中一例。在“明、朗、期、朔、朦、胧、有、肌、肝、肚、脚、服、朕、俞、前、朋、青”等汉字中,偏旁“月”表示的意义有的和“月亮”有关,有的和“肉”有关,有的和“舟”有关,有的是“丹”的变形……
一、和“月亮”有关的“月”
月:(甲);(金);(篆)。“阙也。大阴之精。象形。”[1]甲骨文缺而不圆,是一弯新月的形象。天上的月亮,圆的时候少,缺的时候多,这种现象在“月”字上形象地反映了出来。月,本义指“月亮”,如月球等。引申义有“月光,形状像月的物体,计时单位”等,如月明星稀,月饼,月份等。
“月”作偏旁,意思和“月亮”相关的汉字有“朔、朗、期、明”等。
朔:(篆),“月一日始苏也。从月,屰声。”[1]本义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这时的月亮叫新月。
朗:(篆),“明也。从月,良声。”[1]本义指明亮。现在指“光线充足;明亮”,如明朗、晴朗等;又指“声音清晰响亮”,如朗诵、朗读等。
期:(篆),“会也。从月,其声。”[1]本义指约会。现在指“预定的时日”,如定期、到期、过期等;又指“约定时日”,如不期而遇等等。
明:、(甲),甲骨文有两种写法[2]:一是由日、月两字组成,用来计时,表示月落日出、日月交替之际,即拂晓时分;二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经过演变,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不表示拂晓的意思。
二、和“肉”有关的“月”
肉:(甲);(篆)。“胾(zì)肉。象形。”[1]肉字最初是一大块肉的形象,非常直观。肉的本义指动物的肌肉,如羊肉、猪肉等;又引申为果肉、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如枣肉、笋肉、龙眼肉等。小篆中的“肉”与“月”字形相近:“肉”中的笔划是曲折的,象征着肉的纹理;“月”中的笔划是直的,表示月亮中的阴影。隶变以后,圆转的笔势改为了方折,“肉”和“月”成了相同的偏旁,都写作“月”。
“肉(月)”作偏旁,位于汉字的下面时大多写作“冃”,如“胃、肾、臂、肓、背、肖、肩、有、骨”等;位于汉字的左边时大多写作“月”,如“腿、腰、胸、脯、肝、胆、胳、膊、脸、脏、股、肌、肤、肢、肠、膀”等。以“肉(月)”作偏旁的汉字,意思大多与人或动植物的肌体有关。
三、和“舟”有关的“月”
舟:(甲);(金);(篆)。“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2]古时候,共鼓、货狄两人,把木挖空作船,把木削作桨,来渡过不能通过的水流。舟,本义指“船”。“舟”作偏旁时,在汉字中一般写作“舟”。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舟”描摹的是小船侧面的形状,“月”描摹的是月缺时的样子。由于两字的造字方法相同,描摹的对象形状相似,在一些汉字中,“舟”字就讹变为了“月”字,如“前、服、朕、俞”等。
前:(篆)。“不行而进谓之歬(前)。从止在舟上。”[3]不行而进叫作前,由“止”字在“舟”字之上会意。从止表示前进之意,从舟表示乘船而行。前,本义为向前行进,引申为方位和时间,与“后”相对。
服:(篆)。“用也。”本义指“用事,从事”,如“有事,弟子服其劳”;引申为“作,担任”,如“服兵役;为人民服务”等;现在又表示衣服、衣裳,穿(衣裳)等多种意思。
朕:(甲);(金);(篆)。甲骨文像双手持篙撑船形,会送船之意。本义指“双手持篙撑船”,引申为“发送”等义。后来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以反映皇帝自称。《说文》中的解释“朕,我也”,当为引申义。
俞,(篆),“空中木为舟也。”本义指用中间空了的树木作船。在文言中作叹词,表示允许;现在又表示姓氏。
四、和其它意义有关的“月”
朋,、(甲);(金);(篆)。古代以贝五枚为一挂,两挂为一朋。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正像两挂贝的形状,其本义指“贝两挂”。后用作货币计量单位,如《诗经》:“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后世“朋”字,多用为朋友之义,又指党与、同类,引申为比附、勾结之义。[2]《说文》中无“朋”字,借古文“凤”来表示,隶变后写作“朋”字。[4]
青,(金);(篆)。金文从生(植物初生),从丹(表颜色),用植物初生之色会绿色之意。本义指植物叶子一样的绿色,深绿色。如今规范化写作“青”,青下面的“冃”,原本指的是“丹”。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97.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来源:
李万里.形同义异的“月”[J].现代语文,2007(27):123.(CN37-1333/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