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四种整合模式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汉字主要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方法创造出来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手段辅助识字教学,形象地揭示汉字造字方法、呈献汉字演变过程、展示汉字蕴含知识,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识字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可以构建以下四种模式。

一、象形字,展示形体演变过程

进行象形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实物图片、象形字形体演变过程。这种整合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象形字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如学习“瓜”字,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出“带瓜秧的西瓜图片”、“瓜”字演变过程“”,学生就会明白“瓜”是象形字,“”像“瓜秧”、“厶”像藏在瓜秧中的“瓜”。牢记“瓜”字字形后,再写与“手”有关的汉字“抓、爬”时,就不容易出现写成“”的错误。

再如学习“鼠”字,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地展示出一幅“仰着头、张着嘴、拖着长尾巴”的卡通鼠图片创设情景,为学生理解字义打下基础。然后,动态展示出“鼠”字的演变过程:、鼠,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激发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鼠”字底部的“”,前两个“竖提”后面都带有“两点”,后一个“斜钩”后面却没有带上“两点”,这是为什么呢?对照“鼠”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鼠”字上部的“臼”,像老鼠仰着头、张着嘴、露出牙齿的样子。底部的“”,前两个“竖提”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表示老鼠的“爪子”;后一个“斜钩”是老鼠身子和长尾巴的变形,当然不可能有表示爪子的“两点”!

二、指事字,明确指事符号作用

进行指事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把复合的形体分开,强调指事性符号的指点作用。这种整合模式,有助于学生认清指事字字形、了解字义,形成主动识字习惯。如“刃”字,先拆分为“刀、丶”两部分,然后指出“刀”是象形字,最后重点强调“丶”是指事符号,指出了“刀刃”在“刀”上所处的位置。

再如指事字“本、末”,在“本末倒置”这个成语中还保留着本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识字教学。首先,在一幅“枝繁叶茂、树根外露”的大树图片旁边,展示出“木”字的演变过程:、木。然后,在“大树”根部动态呈现出一条醒目的“红色粗线”,随后“、本”展示出来。接下来,“大树”根部的“红色粗线”消失,“树梢”部位动态出现一条醒目的“红色粗线”,随后“、末”展示出来。利用信息技术,将“木”字与“大树图片”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明白“木”是大树的象形。“红色粗线”在树根部位动态呈现,指导学生弄清楚“本”字下部的“—”是指事符号,在“本”字中指明树根所在的位置。“本”的本义是“树根”,后来才有了“事物的根本、根源,主要的,中心的”等意思。“红色粗线”在树梢部位动态呈现,指导学生弄清楚“末”字上部的“—”是指事符号,在“末”字中指明树梢所在的位置。“末”的本义是“树梢”,后来才有了“事物的顶端,末尾,尽头,不是重要的”等意思。利用信息技术揭示“本、末”的造字方法,很容易就能达到识字教学目的。

三、会意字,揭示部件之间联系

进行会意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突出其“复合性”特点,让学生理解组成会意字的几个部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组合起来又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整合模式,学生识记会意字字形与字义的同时,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如“祭()”字,先将其拆分为“肉块()、手()、祭台()”三部分,然后揭示出“用手将肉块等供品摆放到祭台上”,描绘的是我们祖先祭祀的情景。

再如“取、敢”字,学生经常会出现写成“”的错误。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揭示部件之间联系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出示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古代战场上,获胜一方的士兵,用手拿着敌方战死士兵的耳朵,向首领邀功请赏。然后,展示“取”的古代形体“”。最后,揭示“取”字蕴含的知识:古时候,我国部族、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获胜一方的首领对士兵论功行赏时,让士兵把敌人尸体上的左耳朵割下来,交一只耳朵就证明杀死了一个敌人!“耳()”和“手()”放在一起,记录的就是这种统计战功的方法。“取”本义是“割下左耳”,后来才有了“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义。采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敢”字中蕴含的知识。“敢”字在古代写作“”,就像是一个人双手紧握猎叉,迎面刺向野猪(豕)的样子。野猪是一种很凶猛的野兽,敢于和野猪进行搏斗并捕获它,需要有很大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敢”字有大胆、勇猛的意思。后来,“敢”字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字形中已经很难发现“野猪”的影子了,但是,“手握猎叉”的样子(攵)还保留在“敢”字中。“取”字中的“又”,表示的是一只手;“敢”字中的“攵”,表示的是“手握猎叉”的样子。利用信息技术揭示出它们的造字方法,学生很容易就会记住他们二者在字形上的区别。

四、形声字,运用构字基本规律

进行形声字教学时,运用“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基本规律进行教学。这种整合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形声字规律,形成独立识字能力。如学习“清、晴、情、请、睛”这组“声旁”相同形声字。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出示“青”字,让学生回顾它的读音;然后,给“青”字替换上“氵、日、忄、讠、目”等不同的偏旁,形成“清、晴、情、请、睛”这样一组字;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字音大多与基本字“青”有关,字义分别与各自的偏旁部首有关,揭示形声字的基本规律,给学生提供自主识字方法,逐步形成独立识字能力。

再如学习“贡、财、账、贩、购、贷、费、赏、赠”这组“形旁”相同的形声字。了解其读音分别与“工、才、长、反、代、弗、尚、曾”有关并不难,但是要明白字义为什么大都与“贝”这种软体动物无关,却与“财富、买卖、贸易”联系在一起,会有一定的难度。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这个教学难点。首先出示“海贝”贝壳的图片;然后展示“贝”字的演变过程:、贝;最后给学生讲解我们的祖先曾经用“贝壳”作为货币的知识。学生自然就会明白“贝”作偏旁部首的汉字,字义多与“财富、买卖、贸易”有关的原因。

掌握了形声字的基本规律,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需要强调的是,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形声字中的“偏旁部首”大多仍能表达字义,“基本字”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够准确表示字音了。这就要给学生强调,自主识字时千万不能出“秀才识字读半边”的笑话。

                     

刘哲彤.首届松花江全国教育论坛[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126-127.(ISBN 978-7-5534-5956-1)

此文为李万里同志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主办的首届“松花江全国教育论坛”上所做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