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化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摘 要】古代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建国后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探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法的科学化问题,为提高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效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解决汉字“难学难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识字与写字教学 科学化
事实上,“汉字难学”跟汉字教学不得法有密切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由于汉字本身的原因。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不是要发现和修正汉字的缺点,而是要寻找和利用汉字的优势,按照汉字自身的规律将它传授给学生。如果对汉字和汉字教学有了系统的研究,有了体现汉字内在规律的教学法,汉字的难关并不是不可逾越的。[1]
传统识字教材最具代表性的是《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三书后来被合称为“三,百,千”,成为经久不衰的识字课本,一直使用到清末,直到今天仍被人念念不忘。这些课本是汉字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1.选录常用字,字量合适
⑴选录常用字。古代童蒙识字课本对常用字的选择是科学而成功的,其中的绝大多数字种都属社会基本用字,并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而被废弃。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高的识字效率,尽可能快地获得阅读能力。以《千字文》为例,所选用字,都是南北朝时期常用的汉字,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依然还是常用汉字。对照《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千字文》中88.4%的字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常用汉字,其中81%是常用字,7.4%是次常用字,而在11.6%的非常用字中,很多是少有一点文化的人都知道的,如坟、禄、凋等。[2]
⑵字量科学适用。汉字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其社会常用字量却是基本稳定的。汉字初级教学识字量应当与社会常用字量大致持平。古代的童蒙识字课本,在字量的确定上体现了识字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性。“三,百,千”相配合,基本达到2000个常用字数,恰是一套完整的识字教材,以后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3]这是这套教材能够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识字教材的代表性著作的原因之一。
2.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古人进行识字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集中识字”。这是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作法是在儿童入学后用比较短的一段时间,集中教儿童认识一定量的字。这是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千百年来,前人一直采用这个方法,不肯放弃。
汉语汉字的特点,使集中识字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可能性。不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前人的作法恰是充分运用了集中识字的有利条件,排除了分散识字的缺点。
3.采用“识写分开”的方法,进行写字教学
前人重视书法,从儿童入学就教写字,可是所写的并不是按照“三,百,千”里字的顺序,而是另有写的一套。《百家姓》开头的“赵,钱,孙,李”,《三字经》开头两句里的“初,善”,《千字文》开头两句里的“地,黄,荒”等等,都要到很久以后才写得到。儿童开始学写字,写的是“上大人,丘(也作孔)乙己”。这个办法,也有很久的历史。刘复在《敦煌掇琐》中记载有:“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女小生八九子牛羊万日舍屯(该书编者注:‘以下字迹模糊,不可读。’)”,这就是唐朝民间的写字教材。可见采用了“识写分开”的教学方法。
儿童写字和识字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儿童学写字,就必须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基本结构练起,而为了集中识字,教材里的字就不能完全按照笔画的多少难易来安排。如果儿童跟着识字的速度学写字,那就会使他们一开始就学写很多难字,对他们来说,这是有困难的。所以写字和识字的步调不完全一致是在所难免的。
从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开始,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发展,古代集中识字的传统逐渐被抛弃光了,代之以一套新的识字教学作法——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搞了几十年,有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总的看来问题还比较多。从现象上看,主要是识字进度太慢,影响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掌握和使用,波及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于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考虑恢复汉语集中识字的传统的问题[4],进行了大量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
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末,成功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就有二三十种之多。[5]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如“双脑识字”和“多媒体熟语识字”等等。这些识字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要我们系统地把握汉字及汉字认知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就能够达到优化识字过程,提高识字效率的目的。[6]
《语文课程标准》[7]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方面继承了传统教学的成功经验,吸收了改革实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突出了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对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了科学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见表-1。识字写字教学改革试验进入了的新阶段。
表- 1各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目标
年级 |
要求认识的字 |
要求会写的字 |
识字能力 |
1—2 |
1600--1800 |
800--1000 |
学习独立识字 |
3—4 |
2500 |
2000 |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
5—6 |
3000 |
2500 |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
7—9 |
3500 |
3000 |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
《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系统地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了“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从结构上来说,学习目标比较全面,体现了多元化和重点性的统一,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从内容上来说,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强:一是准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二是“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三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四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8]
识字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就必须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儿童认识规律、识字教学规律这三大规律进行教学。
1.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
汉字是“构造型”文字,有一套功能奇特的部件(偏旁部首)和有趣的构字规律(六书说),相似联想是汉字结构规律的内在规律,学生就可以凭借联想,无师自通地大批量主动识字。汉字又是“表义型”文字,认知汉字不能脱离言语环境。所以教学汉字应当以形为本,展开联想,联类而及。
⑴形义分析。象形字图像生动,指事字特征突出,会意字情趣浓厚,它们表形又表义,非常有助于小学生直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对汉字的形义进行分析,可以增进智力开发,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们对这些字追根溯源,还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关系、风俗民情、生活方式,从而增长知识,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如“男”由“田”、“力”组成,意即男人是致力于田野农耕;“妇”由“女”、“帚”组成,意即女人分工打扫擦洗的劳作。这正是人类早期性别劳作分工社会的反映。
⑵字族比较。形声字既表义又表音,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偏旁部首揣摩其大概意思。可是由于形声字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读音,又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化和数千年的发展变化,或受方言的影响,或制约于文字和语音的不同发展,造成较大一部分汉字的读音变异,这又是形声字的一大缺陷。我们在教学中要正视这个缺陷,自觉纠正这个缺陷带来的读错音现象,扬形声字之长,揭形声字之短,让学生在字族比较中得以区别并牢牢掌握。
2.遵循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儿童识字认知的心理历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特定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对初入学儿童来说主要是口语经验积累)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形、音、义的联系。
汉字是以象形为本源的文字,是音、形、义三维合一的“图画”文字,有三个信息元通过不同途径同时作用于大脑神经,使它成为左右脑并用的“网络型”、“复脑文字”。如象形、指事、会意类,字、形、义联系明显,适于联想;形声字形旁、声旁分别具有表义、表音功能,有音、义两线索可循。这本身可以使儿童以独特的认知方式来学习它,对儿童智力开发有积极的影响。
3.遵循识字教学规律进行教学
教师们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识字教学规律”[9]。它符合汉字本身的规律、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⑴识字要音、形、义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这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的统—体。识字就是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使三者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当感知字的任何一个要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另外两个要素。这样,才能在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学过的字,达到识字的目的。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音、形、义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汉字在音、形、义上各有特点:在字音上有同音字、多音字;字义上有一字多义和多字一义的现象;字形复杂,一些字字形相近。许多字结合词句、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字音,准确地理解意思;至于虚词更需要结合句子才能体会其用法。在语言环境中,在学词学句学文中识字,能反复感知字形、巩固字音、理解字义,做到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三者之间稳定的联系。
⑵识字要和认识事物相结合。识字要了解字义。在小学阶段,识字和识词是一致的。而词是对事物的概括,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反映一种事物。学生每学一个词就应当认识词所表示的客观事物,学习词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词义,并正确运用。运用各种直观手段或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这就是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了。认识事物,并非只限于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应当包括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⑶识字要与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识字学词是为了运用。学生在听、读中能理解学过的字词,在说、写中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字词,才达到了识字学词的目的。从另一方面说,学过的字词在语言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够巩固。字词的复现率越高,学生识记的效果越好。因此,识字要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反复运用学过的字词。这样,既利于字词的巩固,又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⑷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学生初步掌握了字的音、形、义以后,就要指导他们认真书写。写字能促进辨认字形的精确性,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提高识字的效果。学生掌握了字的音、形、义,有助于把字写正确、写端正,而对字形的精确辨认又是形成书写技能的重要条件。识字和写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识字教学中二者应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2002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并就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意见。各种版本的义务课程教科书,都注意了加强对写字教学的指导,并且编写了配套的《写字》教材,这些写字教材,遵循各年级段写字教学标准,合理安排写字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体现了“识写分开”的原则,为训练学生达到写字教学的目标提供了保障。
1.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首先,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字姿势(包括坐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要正确,就是要做到“三个一”;其次,要帮助学生养成“想好再写”的习惯。“想”主要是指认真观察笔画的变化、结构的处理,分析笔顺的规则,只有达到“意在笔先”,做到“观察仔细认真,书写一气呵成”,才能提高写字的速度,写出美观的字体;第三,保持良好的心境。学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挺胸收腹,面带笑容,心情愉快,呼吸顺畅,高度专注地练习写字,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写字的速度;最后,持之以恒地练习。要想提高写字质量,就要常练习。
2.掌握有关的字形知识
写字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字写得正确、整齐、熟练。正确,是指笔画分明、笔顺正确、笔形对头、偏旁无误。整齐,是指字的大小要相称,间架结构要合理——单一结构的字,要注意笔画之间的距离;合体字,要照顾到内部结构的均衡。熟练,是指写得快。要达到这三个要求,就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汉字字形“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四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3.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
写字教学的训练要循序渐进,要注意阶段性。⑴写字练习的阶段性。在学生入学之始,先要教他们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进行基本笔画的练习。然后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写字练习,使学生认识笔画,掌握笔顺规则,学会使用田字格。最后利用专门的写字教材进行特定的练习。⑵写字用笔的阶段性。学生入学后先用硬笔(铅笔、钢笔),其顺序是一、二年级练习写铅笔字,三年级开始练写钢笔字。从三年级起可以适当运用毛笔。⑶毛笔字练习的阶段性。从字的大小安排,先中字,再小字,后大字。从字体安排,先楷体,后行书,以楷体为主。从写字的参照物安排,先描红,再仿影,后临帖,最后独立写。⑷字形练习的阶段性。一般是先写独体字,后写合体字。先写结构简单、配合匀称整齐的字,后写结构复杂、配合不大匀称整齐的字。⑸使用练习本的阶段性。硬笔练习本上的习字格一般先用“田字格”,再用“方格”。写毛笔字可用“米字格”等。
参考文献:
[1]汉字与汉字教学研讨会侧记[J].世界汉语教学,1997(4).
[2]唐松波.千字文助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2.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3.
[4]刘占泉.汉语识字教学古今流变简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70-78.
[5]戴汝潜,郝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J].人民教育,1997(1-5).
[6]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9-50.
[9]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6.
此文在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的“河南省第四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