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情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一、说教材

《高粱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新选入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真挚的深情,讴歌了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长出挺拔而粗壮的杆子,结出硕大而血红穗头的高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品格,抒发了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课文安排在第六单元,单元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本单元另外还安排了讲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白杨》和阅读课文《幸福是什么》三篇文章。在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白杨》的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高粱情》的教学,则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前两课学到的“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1.教学要求:

⑴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了解高粱根的特点,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6自然段。

2.教学重点:

了解高粱根的特点。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前者是由教材的特点决定的,理解“借物抒情”的文章,必须把握事物的特点;后者是由单元训练的重点决定的。)

3.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本文“借物抒情”,文辞比较深奥。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体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便成了难点。)

4.教具准备:

幻灯、高粱(实物)、高粱秆做的各种玩具。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这一课的教学,我准备选用“情景教学法”、“讲读法”、“讨论法”来进行。

“情景教学法”很重视儿童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形象感染是“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境”(叶圣陶语)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课文中描写的事物“高粱”是相当陌生的。这就妨碍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巧的是教者从小生活在农村,对高粱也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在高粱地里捉迷藏,用高粱秆的外皮编蝈蝈笼子,用高粱秆做“手枪”、“眼镜”等各种玩具……高粱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所以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把课文中描绘的事物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讨论法”有利于在语文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它能够思想,激发认识兴趣,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学生在分析、比较各种意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高粱根的特点的归纳,高粱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体会,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都可以使学生通过交换看法,互相启发,在老师的点拨下获得。故选用“讨论法”。

课文作为讲读课文,担负着完成单元训练目标的重任。教材又充满了作者对高粱的深情,便于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选用“讲读法”。

三、说学法

巩固“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一篇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这一课的教学,我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即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

㈠创设情景,感知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理解“寓情与物”的文章,首先对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便于体会出作者的情。作者“是吃高粱米长大的”,对高粱再熟悉不过了,而我们的学生却对高粱知之甚少,这就给理解课文带来了困难。这一程序的教学,主要就是要求学生感知高粱的形象,为体会作者的高粱情打下基础。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法”,以老师的“情”,激发学生的“情”,调动学生探求作者的“情”的兴趣。

1.阐述老师的“情”

首先,用幻灯打出本课插图“高粱”。老师解说:这就是高粱!长着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强有力地抓住地面的根……引导学生感知高粱的形象。然后,出示高粱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的秆子、穗头、叶、根的特点。最后,出示高粱秆做的各种玩具:眼镜、手枪、小汽车等。叙说教者对高粱的深深眷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情”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高粱的影子:果实可以食用、酿酒、制淀粉……;去了果实的穗头可以做笤帚……;秆子可以编席、造纸……

学生会感受到,虽然我们对高粱不熟悉,但它却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着贡献,激发学生对高粱的喜爱之情。

3.探求作者的“情”

在激发学生“情”的基础上,导入新课。(板书“高粱情”)要求学生打开课本,先观察插图,再默读课文。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有了探求作者“高粱情”的兴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㈡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作者思路

这一程序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能力:“理解字词的含义,读懂每一句话,能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适时点拨,达到教学的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读音上,“贫、韧、擒、蔓”是前鼻音,“粱”是后鼻音,要读准确;字形上,“粱”与“梁”、“贫”与“贪”、“掐”与“陷”、“跋”与“拔”字形相近,要注意区分。另外,“韧”右边不要少点写成“刀”;“涉”右边是“步”,不要多写一点。

“硕大、强悍、坚韧、爬蔓、跋涉”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

课文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概括地讲高粱在作者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

第二段(35):主要讲高粱根的特点。

第三段(6):讲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我”前进。

作者对高粱的深情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就为下一步真正体会出作者为什么会对高粱怀有那样的深情打下了基础。

㈢细读课文,品味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对高粱的浓烈感情,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过程是教学重点,我将利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1.体察作者的情怀

第一段概括讲了高粱在作者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理解这一部分内容,首先,抓住内容之间的互相联系设计问题,导学全段。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

⑴高粱为什么会在“我”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抓住段中的因果关系)

⑵高粱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品性?(抓住段中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其次,在学生充分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适时点拨,从口味“神圣”、“一……就……”、“敬佩”、“耐得住大自然的折磨的强悍的……”、“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这些重点词句入手,理解内容。“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包括了生命力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等,这恰是它在“我”心里有着神圣地位的原因。

这样,学生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高粱的敬佩之情。

2.了解高粱根的特点

第二段介绍高粱根的特点,是全文的重点段。围绕着“思考·练习1,引导学生先细读思考,圈画讨论,再进行交流。老师则适时点拨。

第三自然段,写出了高粱根的第一个特点:气根多,扎得深,很坚韧。点拨时重点抓住“扎得很深很深”、“长着许多气根”、“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强有力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等重点词语进行体会。“为什么高粱的根会有这个特点?”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抓住父亲的话理解。知道高粱是为了顽强地生存,适应恶劣的环境才长出的根。

4自然段,写出了高粱的第二个特点:根很苦。可以抓住父亲的话的前半句“高粱的根很苦”及自己的亲身经验来理解。在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时,抓住父亲的话的后半句来回答,是为了防止侵害,为了顽强生存。

5自然段,写出高粱的根扎得很牢、很深。文章是通过与麦子、豆秧比较及伯伯的话来体现的,可以抓住伯伯的两句话来理解。

3.知晓高粱的品格。

第三段讲高粱的品格激励着我前进,点明了中心。教学时启迪学生联系上下文对高粱品性和根的特点的理解,弄懂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知晓这品格对作者一生的影响,从而深入感悟作者对高粱的深情厚谊。

㈣品读课文,升华认识,体会思想感情

这一程序的教学,要突破难点,完成教学要求。掌握“抓住重点词句,归纳中心思想”的学习方法。

1.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本课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第1自然段,描写高粱样子的语句,可以读得舒缓、深情些,“正直、硕大、紧紧”等形容词要读重音,体现出对高粱的敬佩之情。第2自然段,描写环境的句子可读慢些,体会出对高粱的深情厚谊。第3自然段,写高粱根的特点,要读出惊叹的语气,父亲的话要读出赞美的口气。第5自然段伯伯的话可读得庄重些、严肃些,体会出对高粱深情的赞美。

2.体会“高粱”的情结

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高粱”情结,突破难点。作者对高粱充满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寓含在对高粱的描写中,而且还直接点出。如“高粱在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高粱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等,这些点晴之笔可结合全文让学生细细体味,体会出作者对高粱的情结。

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先叫学生对照课题,回顾全文,想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目的要赞扬什么?”再启发他们运用从本单元前两课学到的方法,说一说,议一议,概括出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及其作用,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附板书设计:

                            1.有着神圣的地位

                                             气根多:为了生存

高粱情       2.根的特点及作用   味道苦:防止侵害  坚韧不拔

        (深厚)                          扎得深:难以拔动

                            3.激励我前进

                            

本说课讲稿于19985月被全国说课研究协作会专家评审组评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