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圆桌会
规范汉字书写 弘扬优秀文化
本期嘉宾:
高绍辉:河南省偃师高级中学校长
李万里: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李斩棘:商丘市文化路小学校长
廖 峰:南阳市第五完全学校小学部党支部书记、校长
主持人:孙俭(本刊编辑)
导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书写能力是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民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当前,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汉字书写教育重视还不够,忽视汉字书写背后的文化传承,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普遍。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办公厅于2024年10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师生语言文化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培养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规范汉字书写习惯与能力;坚持尊重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数字化赋能规范汉字书写新途径;坚持系统推进,着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为贯彻落实《通知》要求,本期《校长圆桌会》以“规范汉字书写
扬优秀文化”为主题,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能力、传承优秀汉字文化。希望以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提高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
主持人:汉字书写能力是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此次《通知》从语言文字角度切入,聚焦书写教育的育人功能,以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为抓手,实现语言文字与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助力。请大家结合《通知》精神,谈谈对汉字书写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李万里:此次《通知》为我们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此,我有三个方面的体会和认识——
一是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比如,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展示了华夏先民勇于创新、克服困难创造汉字的过程。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悠久历史,有助于其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范书写汉字,需要学生坐姿端正、执笔姿势正确,这有助于预防和矫正学生“脊柱侧弯”和“小眼镜”问题。养成良好书写习惯,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书写训练,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是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从甲骨文的古朴自然,到金文的圆润厚重,再到小篆的婉约流畅、隶书的方正平直、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从容、草书的狂放不羁……每一种字体都是时代的积淀与映射,是先贤情感与哲思的外化。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时,融入对汉字力量、布局、韵律的鉴赏,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高绍辉:加强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现代的汉字教育应把重点放在汉字的文化解构和职能应用方面,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感受汉字之美、了解汉字之源、明白汉字之理,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规范汉字书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笔顺、结构等基本技能,还需要在书写过程中进行视觉、动觉和认知的协调,这有助于提升其整体认知能力。
三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规范、美观的书写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汉字书写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一封手写的信件、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能让接收者感受到书写者的用心和情感。此外,书写还能作为备份和记录手段,在电子设备出现故障或数据丢失时发挥重要作用。
廖峰:汉字书写教育是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的基石。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演变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汉字书写教育不仅是书写技能的训练,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书写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与魅力。同时,作为汉字基础教育的升华和深化,书法艺术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的刚柔曲直、墨色的浓淡干湿,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学生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揣摩、欣赏,审美情趣和感知力都会得到逐步的提高。
主持人:《通知》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参与社会活动等角度入手,提出规范书写、文化传承、审美能力、健康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提升了书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在汉字书写教育中推动“五育”融合呢?
李斩棘:我们文化路小学以“培养精神明亮的人”为教育目标,本着“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的教育理念,注重书法教育的渗透与创新,坚持“立字立人,练字练心”,促进良好习惯养成、促进书写能力提升,让教师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成长为精神明亮的“文质少年”。
在教师层面,“每日五个字、每日一首诗、每周一培训、每期一本字、每年一展示”。一方面,将“写好字”的要求同“用规范字”的语言文字工作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将“写好字”的要求贯彻到所有学科书写中,丰富“书写美”的含义。2022年,我校荣获“河南省书法教育示范校”称号。
在学生层面,“每天一练、每月一展、每期一评、每年一赛”。学校注重过程指导与训练,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做到既面向全体的普遍学习,又关注个体的独特需求和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打好写字基础。在练字的过程中,学生的良好习惯慢慢养成,自控能力逐步提高,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廖峰:我校以书写教育为基,绘就“五育”融合新画卷。学校充分挖掘书法教育的美育功能,开展“1+3+N”书法教育——每周一节书法课,每天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硬笔+软笔+书法鉴赏”三类书法社团活动,每学期举行书法名家进校园、书画展、书法比赛、书法鉴赏大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笔韵墨香间感受艺术的魅力,在欣赏和创作中提升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
书写教育,是我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常常通过拆分汉字游戏、讲述汉字故事、开展主题书写活动等途径,带着学生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道德寓意,将品德教育融入书写教育。比如,在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书写以“敬老”为主题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深刻意蕴,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学校将书法课程与中医药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书法课程中融入中医药知识——如书写中医药经典方剂或药材名称,讲解书写时端正坐姿、腕姿对个人体态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等,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理解生命、健康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李万里:河师大附小是“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河南省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在汉字书写教育方面有着先天优势。
进行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为更好地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弘扬汉字文化,我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汉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研究出汉字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案等理论成果,开发出“汉字奥秘”学习网站、电子教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教学视频等“五位一体”的课程资源。该研究成果获2021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汉字奥秘”校本课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开展丰富活动,展示书法教育成果。学校每年举办“奇妙汉字文化节”,开展讲汉字故事比赛、汉字绘画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书法比赛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场馆开展研学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书法比赛,展示书法教育成果。
高绍辉:在汉字书写教育中实现“五育”融合,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设计。偃师高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文化传承与“五育”融合。我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学校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利用偃师独特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资源,如商城遗址、唐恭陵、商城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为书法教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实践活动与“五育”融合。设计跨学科实践活动,比如组织社会调研、进行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书写教育活动,如书法比赛、展览、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建议。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书法艺术馆、历史文化古迹进行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书法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主持人:《通知》提出,增强数字赋能。探索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途径,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书法教学资源进行备授课或自主学习,指导学校用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等语言文化类数字资源平台。请大家结合实际,介绍学校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开展书写教育的经验或措施。
李万里:河师大附小在汉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创建“汉字奥秘”学习网站,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开展识字与写字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学习网站设置有“造字方法、形体演变、蕴含知识、教学案例、备课资料、教育文苑”等栏目。例如,
“造字方法”栏目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汉字4种主要的造字方法,“形体演变”栏目展示了汉字主要演变阶段内容,“蕴含知识”栏目则揭示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汉字文化的兴趣,使其感受汉字文化的丰厚博大。“教学案例”栏目,收集整理了2500个常用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动画,展示了相关汉字的结构、偏旁部首、组词等内容。这既方便了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汉字,又方便了学生自主进行书法练习。
李斩棘:首先,学校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了系统整合与应用。通过整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等资源,建立了校内书法教学资源库,便于师生快捷检索和使用。鼓励教师在备课时,结合这些数字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增强教学互动性和效果。
其次,学校投入资源建设了智能化书法教室。该教室配备了先进的电子书法教学系统,学生可通过触摸屏进行书法练习,系统则根据学生的书写表现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再次,学校定期举办数字化书法展览活动。例如,在线书法比赛中,学生可以提交电子作品,由教师和校外专家进行评审,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学校还利用校园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学生作品,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主持人:加强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可以更好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培养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与能力。《通知》指出,坚持系统推进,着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那么,我们如何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呢?
高绍辉:我在此从管理制度方面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设立专项基金和制订书写教育计划。学校可以设立汉字书写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课程、活动及师资培训。同时,制订详细的汉字书写教育计划,确保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学校应将汉字书写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定期举办汉字书写比赛、作业展览等方式,对学生的书写水平进行评估和奖励,从而激励学生重视汉字书写。
三是建立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汉字书写培训,提升教师的书写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积极开展汉字书写教育活动。
李斩棘:一是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汉字书写教育活动。学校要求课后延时服务中,至少有10分钟的练字时间,教师相机进行指导,增强学生“提笔即练字”的意识。
二是创办书法社团,加强书写训练。学校成立校级书法社团和班级书法社团,对具有书法爱好、特长的学生重点培养,加强训练。同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志愿者服务,如春节写春联、国庆书画展示等。
三是家校社共育,让书写教育走入千家万户。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建立“家长书法俱乐部”,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练书法,定期进行书法作品展览。学校还创立“社区书法展演团”,定期组织学生为社区老人表演书法操、书法服装秀、文字演变情景剧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培养其受益终身的书写能力。
廖峰:在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始终秉持“大课程”理念,融合课堂、社团、社会三大领域资源,着力打造立体、多元、协同的书写教育体系,为学生书写素养的全面提升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多元构建书写教育课程,夯实基础。学校精心设计了基础书写、欣赏实践与特色社团三大课程体系。其中,特色社团课程跨学科融合诗词、音乐、美术、武术、中医等元素,充分展现汉字与书法的独特艺术魅力,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轨制度激励,师生共进。我校创新性地实施了《汉字书写量化考评制度》,对于教师,设立“书写质量考核标准”,督促教师精进书法教学技能;对于学生,根据各年级学情特点,设定书写达标学分,进行定期考核与等级评价。这种双轨并行的制度设计,确保了师生在书写教育中共同进步。
家校社共育共管,奠基未来。我校定期开展“汉字文化节”系列活动,如书法比赛、名家讲座、汉字故事分享会等,营造了浓厚的书写教育氛围。此外,我校加强家校合作,比如发布家庭书写小任务、举办“我家爱书法”比赛等;邀请书法名家到校授课,指导师生,提高书写水平;与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建立联系,组织学生实地研学,力求全方位提升学生书写素养,拓展书写教育的空间与深度。
通过以上举措,我们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协同的书写教育体系,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书写美好未来。
(责编:林岚)
来源:
高绍辉,李万里,李斩棘,廖峰.规范汉字书写 弘扬优秀文化[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5(1):19-23.